百里山行迷碧草,息心对山觉山好
出处:《憩庐山东林寺和王阳明先生壁间韵》
明 · 郭之奇
百里山行迷碧草,息心对山觉山好。
六朝僧去忽千霜,三秋招隐惟五老。
一峰初上晓松哀,瀑布声闻客绪开。
舍车纵步过东寺,山僧谓我结莲来。
莲社年来孰为首,我亦渊明性耽酒。
颓颜独倩菊英滋,酣情易令苍山朽。
祇今望阙复趋庭,云舍南溟动远汀。
他时散发罗浮上,对望仙庐九叠青。
六朝僧去忽千霜,三秋招隐惟五老。
一峰初上晓松哀,瀑布声闻客绪开。
舍车纵步过东寺,山僧谓我结莲来。
莲社年来孰为首,我亦渊明性耽酒。
颓颜独倩菊英滋,酣情易令苍山朽。
祇今望阙复趋庭,云舍南溟动远汀。
他时散发罗浮上,对望仙庐九叠青。
鉴赏
这首明代诗人郭之奇的《憩庐山东林寺和王阳明先生壁间韵》描绘了诗人游历山水之间的心境。首句“百里山行迷碧草”,展现了诗人长途跋涉中被翠绿的草地所吸引,迷失在美景中的情景,流露出对自然的热爱与沉醉。
“息心对山觉山好”进一步表达了诗人静下心来欣赏山景时,感受到山的宁静与美好,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接下来,“六朝僧去忽千霜,三秋招隐惟五老”,通过提及历史遗迹和古老的隐居之地,传达出岁月流转和历史沧桑感。
“一峰初上晓松哀,瀑布声闻客绪开”描绘了早晨登山的景象,松树的哀鸣和瀑布的声音触动了诗人的思绪,使之开朗起来。诗人舍弃车马,步行至东寺,山僧误以为他是来结交莲社的,这里寓言了诗人超脱世俗的追求。
“莲社年来孰为首,我亦渊明性耽酒”表明诗人自比陶渊明,以饮酒为乐,超然物外。然而,“颓颜独倩菊英滋,酣情易令苍山朽”又透露出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认为纵情饮酒可能加速生命的衰老。
最后两句,“祇今望阙复趋庭,云舍南溟动远汀”,诗人眺望远方,心中挂念朝廷,同时又向往着将来能如陶渊明般在罗浮山逍遥自在,遥望仙庐。整首诗情感丰富,既有对自然的赞美,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人生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