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诗句大全>语孟发乾坤,钥者关之牡全文

语孟发乾坤,钥者关之牡

宋 · 曾丰
南中今士风,似不如古厚。
我来长杜门,无日无人扣。
蝇头利相关,茧足争屑就。
夫君何为哉,所见乃独否。
曳裾投长笺,过眼惊大手。
晴窗一炉薰,细与勘关钮。
锋芒已经磨,筋骨犹欠揉。
舜峰久裒精,韶石俄茁秀。
蔚为曲江公,未有继其后。
君姑事文章,亦可传不朽。
小徒为秦张,大止到韩柳。
缅焉洙泗间,道统相授受。
点破舌头机,塞断天下口。
三传至孟轲,轲死寂寥久。
我少有志焉,老未脱刍狗。
回头万物初,著脚诸子右。
乾坤化气形,火者水之妇。
语孟发乾坤,钥者关之牡
钥通关自开,火彻水自透。
要令方寸间,可与太虚偶。
事业出个中,始得免于陋。
圣门二三子,十仅能八九。
傥更出一尘,是为吾儒首。
古人责善心,敢以谢吾友。
归求有馀师,莫拥扫门帚。

拼音版原文

nánzhōngjīnshìfēnghòu

láichángménrénkòu

yíngtóuxiāngguānjiǎnzhēngxièjiù

jūnwèizāisuǒjiànnǎifǒu

tóuchángjiānguòyǎnjīngshǒu

qíngchuāngxūnkānguānniǔ

fēngmángjīngjīnyóuqiànróu

shùnfēngjiǔpóujīngsháoshíézhuóxiù

wèiwèijiānggōngwèiyǒuhòu

jūnshìwénzhāngchuánxiǔ

xiǎowèiqínzhāngzhǐdàohánliǔ

miǎnyānzhūjiāndàotǒngxiāngshòushòu

diǎnshétóusāiduàntiānxiàkǒu

sānchuánzhìmèngliáojiǔ

shǎoyǒuzhìyānlǎowèituōchúgǒu

huítóuwànchūzhùjiǎozhūshí

qiánkūnhuàxínghuǒzhěshuǐzhī

mèngqiánkūnyàozhěguānzhī

yàotōngguānkāihuǒchèshuǐtòu

yàolìngfāngcùnjiāntàiǒu

shìchūzhōngshǐmiǎnlòu

shèngménèrsānshíjǐnnéngjiǔ

tǎnggèngchūchénwèishǒu

rénshànxīngǎnxièyǒu

guīqiúyǒushīyōngsǎoménzhǒu

翻译

当今南方士人的风气,似乎不如古代淳朴。
我来到这里闭门隐居,每天都有人来访敲门。
人们为了微小的利益而忙碌,竞相追逐蝇头小利。
先生为何如此,所见所想与众不同。
他恭敬地递上长篇书信,让我惊讶于他的才识。
在明亮的窗户下,他仔细研读,校正细微之处。
他的才华已显露锋芒,但还需磨砺筋骨。
像舜峰长久凝聚精华,韶石突然崭露头角。
有望成为曲江公那样的人物,但还未有人能接续他的辉煌。
您暂且专注于文章,也能流传千古。
您的成就虽小,足以与秦观、韩愈、柳宗元比肩。
想象洙泗间的儒家传统,师道相传不断。
您的言论犀利,能触动人心,堵住众人的嘴。
孟子之后,儒家学说沉寂已久。
我年轻时有志向,年老却未能摆脱平凡。
回首过去,我在学术大家的右侧立足。
天地化生万物,火是水的配偶。
您的话语揭示了天地奥秘,钥匙是开启的象征。
钥匙打开自己的锁,火能穿透水的本质。
要在内心深处,达到与宇宙共鸣的境地。
真正的事业由此产生,才能避免浅薄。
孔子门徒中,十人中只有八九能成大器。
如果有更多杰出人才出现,那将是儒学的巅峰。
古人追求完善,我愿以此感谢朋友。
回去寻找更多的良师,不要只做清扫门户的工作。

注释

南中:指南方地区。
长杜门:长期闭门不出。
蝇头利:极小的利益。
茧足:比喻辛苦努力。
曳裾:拉起衣襟,表示恭敬。
大手:比喻高超的才识。
勘关钮:校对关键细节。
裒精:聚集精华。
茁秀:崭露头角。
曲江公:唐代名臣张九龄的别称。
洙泗:古代儒家圣地,洙水和泗水的合称。
点破:揭示。
钥者:比喻开启智慧的关键。
太虚:指宇宙。
陋:浅薄。
十仅能八九:形容人才辈出。
儒首:儒学的领袖。
责善心:追求完善的心态。
扫门帚:打扫门户的工具,比喻低微的工作。

鉴赏

这首宋诗《赠别曲江贡士李安之五羊相访》是曾丰的作品,通过对当时士风的批评和对李安之的赞扬,展现了诗人对于学术道德的重视和对后学的期望。诗中指出当时的士人过于追求蝇头小利,而忽视了学问的根本和道德修养,批评了这种浮躁风气。然而,诗人对李安之寄予厚望,认为他与众不同,有着深厚学识和高尚品格,如同古代的曲江公,期待他能在文章上有所建树,传承儒家道统,甚至超越韩柳等大家。诗人还强调,真正的学问应能洞察天地奥秘,启发人心,达到与宇宙相通的境地,这样才能避免浅薄。最后,诗人以古人责善的精神自勉,表示将寻找更多的良师益友,而非仅仅局限于扫门之事,表达了对李安之的鼓励和对学术传承的热切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