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民闻此言,齐声问一哭
出处:《壬寅夏令纪事后歌》
清 · 张洵佳
吾乡地势高,水田连山麓。
不畏大雨霖,但畏骄阳曝。
今年交夏令,雨仅沾霢霂。
秧针初插时,秧水已不足。
尚有未耕田,专待雨如瀑。
何期一月来,痴龙竟藏伏。
青苗萎欲死,水田乾成陆。
即欲播杂种,亦视土膏沃。
霖雨既愆期,安望种能熟。
似此荒象成,争向县官告。
县官摇手言,报灾君且莫。
国债急如火,更比骄阳酷。
杂税且加赢,正赋乌能缩。
急将夏税完,免与施敲扑。
君国不暇顾,何暇顾民瘼。
施赈官无钱,平籴仓无谷。
转瞬开冬漕,尔再毋轻渎。
乡民闻此言,齐声问一哭。
不畏大雨霖,但畏骄阳曝。
今年交夏令,雨仅沾霢霂。
秧针初插时,秧水已不足。
尚有未耕田,专待雨如瀑。
何期一月来,痴龙竟藏伏。
青苗萎欲死,水田乾成陆。
即欲播杂种,亦视土膏沃。
霖雨既愆期,安望种能熟。
似此荒象成,争向县官告。
县官摇手言,报灾君且莫。
国债急如火,更比骄阳酷。
杂税且加赢,正赋乌能缩。
急将夏税完,免与施敲扑。
君国不暇顾,何暇顾民瘼。
施赈官无钱,平籴仓无谷。
转瞬开冬漕,尔再毋轻渎。
乡民闻此言,齐声问一哭。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清代一位诗人对当地农民在干旱天气下所面临的困境的深切关注和同情。诗中通过描述农田因长时间无雨而干涸,庄稼枯萎,农民们面对粮食歉收的前景,以及政府在紧急情况下优先考虑财政而非民生的现实,展现了当时社会的某些深层次问题。
诗的开头描述了家乡的地势特点,强调了这里的水田与山麓相连,接着指出农民们担心的不是雨水过多导致的洪涝,而是干旱带来的威胁。进入夏季后,雨水稀少,新插的秧苗因缺水而面临死亡的危险,未耕种的土地则期待着一场倾盆大雨。
然而,诗中的“痴龙”比喻未能带来预期的降雨,反而让青苗枯萎,水田干涸,变成了陆地。农民们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使想播种其他作物,也受限于土地的肥沃程度。连续的阴雨未能如期而至,使得他们对作物能否成熟充满忧虑。
诗的最后部分揭示了政府的应对措施,官员们在面对灾难时首先考虑的是国家的债务和税收,而不是农民的生计。他们告诉农民们要尽快完成夏税的缴纳,以避免遭受惩罚,而自己却无暇顾及国家政策对民众生活的影响。同时,由于没有足够的资金进行救济,也无法从仓库中取出足够的粮食供民众购买,政府只能告知农民们等待冬季的粮食运输。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比喻,反映了当时社会中农民与政府之间的矛盾,以及在自然灾害面前,普通民众所面临的生存挑战和政府决策的局限性。它不仅是一首对农民苦难的哀叹,也是对当时社会制度和治理方式的一种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