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晚桑林知应祷,甫田还拟赋如京
出处:《斋居次和姜仲讱太史韵》
明 · 李孙宸
禁城烟散暮天清,云汉哪堪怅望情。
十日似犹悬若木,重溟不为洗戈兵。
四郊几处驱耕犊,独客空斋听啭莺。
早晚桑林知应祷,甫田还拟赋如京。
十日似犹悬若木,重溟不为洗戈兵。
四郊几处驱耕犊,独客空斋听啭莺。
早晚桑林知应祷,甫田还拟赋如京。
鉴赏
此诗《斋居次和姜仲讱太史韵》由明代诗人李孙宸所作,描绘了斋居生活中的思绪与感慨。
首句“禁城烟散暮天清”,描绘了一幅京城傍晚时分的宁静景象,烟雾散去,天空显得格外清澈,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略带忧郁的氛围。接着,“云汉哪堪怅望情”一句,诗人将目光投向遥远的银河,表达了对远方或某种理想境界的向往与思念,同时也流露出一丝无奈与怅惘之情。
“十日似犹悬若木,重溟不为洗戈兵。”这两句进一步深化了主题,以“十日”象征时间的漫长与战争的持久,暗示了和平的遥不可及。同时,“重溟”(深海)的意象与“洗戈兵”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诗人对于战争带来的苦难与破坏的深切忧虑。
“四郊几处驱耕犊,独客空斋听啭莺。”这两句转而描写战乱背景下普通百姓的生活状态。在战乱中,农耕活动被迫中断,牲畜被驱赶,而独居的客人只能在空荡的书房中听到黄莺的啼鸣,这既是对战乱中人民生活的哀叹,也是对自然之美的无奈欣赏。
最后,“早晚桑林知应祷,甫田还拟赋如京。”诗人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与期待,希望未来的某一天,人们能在桑林下祈祷,重新回到如京都般繁荣安定的生活之中。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与深沉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与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