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诗句大全>引我翠壁下,煮茗拂藓石全文

引我翠壁下,煮茗拂藓石

出处:《富乐山海师
宋 · 文同
上人者何人,富乐之禅客。
成都昔尝见,时已坐法席。
别来二十年,嗟此出处隔。
昨过芙蓉溪,舍楫得携策。
盘盘转危磴,上叩金仙宅。
林间识孤标,梵眼老愈碧。
引我翠壁下,煮茗拂藓石
问之第二月,雄辩发古译。
无由从之游,不得蒙久益。
翻然入尘阓,俯首愧名迹。

注释

上人:修行高人。
禅客:禅修者。
昔尝:曾经。
法席:禅堂。
出处隔:境遇不同。
芙蓉溪:地名。
舍楫:放下船。
携策:拿着书卷。
危磴:险峻的台阶。
金仙宅:仙人或寺庙。
孤标:独特风范。
梵眼:禅师的眼神。
翠壁下:绿色山崖下。
煮茗:煮茶。
雄辩:出色的口才。
古译:古老的智慧。
无由:无法。
蒙久益:长久受益。
尘阓:尘世。
名迹:名人的踪迹。

翻译

那位上人是谁,他是享受富贵的禅修者。
我曾在成都见过他,当时他已在禅堂静坐。
分别已有二十年,感叹我们如今境遇迥异。
昨日路过芙蓉溪,放下船桨拿起书卷。
沿着曲折的山路盘旋而上,来到金仙的住所。
在林中我认出了他的独特风范,他的眼神更显深邃。
他引领我到翠壁之下,煮茶拂去青苔和石头上的尘埃。
交谈两个月后,他的雄辩如古籍般深沉。
遗憾的是,我无法常伴左右,不能长久受益。
最后我返回尘世,低头自惭未能追随他的足迹。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禅客的生活状态和诗人对其的怀念之情。开篇"上人者何人,富乐之禅客"直接点出了主角是一位居住在富乐山的修行者。接着通过"成都昔尝见,时已坐法席"表达了诗人曾经在成都遇到过这位禅客,当时他已经坐在修行的座位上。

时间流转,"别来二十年,嗟此出处隔"抒发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之情和对现实中难以再次相见的感慨。诗人在"昨过芙蓉溪,舍楫得携策"中描绘了一次偶然经过芙蓉溪的经历,并且意外地带上了这位禅客留给他的书写工具,这让他想起了过去与禅客相处的时光。

随后的"盘盘转危磴,上叩金仙宅"展示了诗人踏上了通往富乐山的险峻之路,最终到达了金仙宅。这里的“金仙”可能是对那座山的美好称呼,也可能隐喻着禅客修炼成仙的境界。在"林间识孤标,梵眼老愈碧"中,诗人在森林里找到了这位独居的禅客,梵眼(眼睛)显得格外清澈,这可能是在形容禅客内心的宁静与纯净。

紧接着是"引我翠壁下,煮茗拂藓石",诗人被邀请至翠绿的墙壁之下,与这位禅客一起品茶。这里的“翠壁”可能指的是富乐山的某个特定地点,而“煮茗”则表达了两人的宁静与和谐相处。

"问之第二月,雄辩发古译"显示诗人向这位禅客询问关于修行或佛法的问题,并得到了一种深刻且富有智慧的回答。然而,"无由从之游,不得蒙久益"表达了诗人无法长时间地跟随这位禅客学习和修炼。

最后,"翻然入尘阓,俯首愧名迹"中,诗人的情感转向现实世界,他再次回到尘世间,低头思考自己的成就和过去的名声,感到些许惭愧。这也可能是对自己无法长时间坚持修行的一种自我反省。

整首诗通过生动的景象描写和深情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于这位富乐山禅客的崇敬与怀念,以及他自己内心对于精神追求的矛盾和不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