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明画出须菩提,坐听孤猿吟落月
出处:《送哲禅人杖锡访师兼简仲默和尚》
元末明初 · 梵琦
杖锡老师七十八,眼如点漆眉如雪。
分明画出须菩提,坐听孤猿吟落月。
深山古寺天正寒,叶深一尺堆床前。
地炉烧火帘不卷,袈娑黑似垆中烟。
客来只恐放烟出,争奈山林藏未密。
喧喧道价满江湖,负笈挑囊固非一。
千里东归频寄声,乃翁终似有乡情。
目连鹙子神通妙,何必区区圆相成。
分明画出须菩提,坐听孤猿吟落月。
深山古寺天正寒,叶深一尺堆床前。
地炉烧火帘不卷,袈娑黑似垆中烟。
客来只恐放烟出,争奈山林藏未密。
喧喧道价满江湖,负笈挑囊固非一。
千里东归频寄声,乃翁终似有乡情。
目连鹙子神通妙,何必区区圆相成。
鉴赏
此诗描绘了一位年迈禅师杖锡访师的场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禅师的形象与内心世界。首句“杖锡老师七十八,眼如点漆眉如雪”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禅师的外貌特征,点漆般的眼睛和如雪的眉毛,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其岁月的痕迹。接着,“分明画出须菩提,坐听孤猿吟落月”两句,运用比喻手法,将禅师比作须菩提,静坐听猿猴哀鸣,营造出一种超然物外、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境。
“深山古寺天正寒,叶深一尺堆床前”描绘了禅师所处环境的清冷与宁静,落叶堆积,暗示着时间的流逝与环境的孤寂。地炉烧火,帘不卷动,袈裟黑似烟,进一步渲染了禅师生活的简朴与与世隔绝的状态。诗人通过这些细节,展现了禅师内心的平静与对物质的淡泊。
“客来只恐放烟出,争奈山林藏未密”则表达了禅师对于外界打扰的敏感与警惕,同时也流露出其对山林生活的深深依恋。最后,“喧喧道价满江湖,负笈挑囊固非一”两句,对比了禅师在山林中的宁静生活与外界的喧嚣,突出了其追求精神自由与内心平和的决心。
“千里东归频寄声,乃翁终似有乡情”表达了禅师虽远离家乡,但心中仍存有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而“目连鹙子神通妙,何必区区圆相成”则借用了佛教故事,赞美禅师的智慧与修为,并暗示其内在的神通妙用,不必拘泥于外在形式的完美。
整首诗通过对禅师生活状态的描绘,展现了其超脱世俗、追求精神境界的高尚品质,以及对自然、对家乡的深厚情感,体现了元末明初时期文人对禅宗思想的深刻理解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