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边桂树攀仍倚,洞口桃花落复开
出处:《题紫阳观》
唐末宋初 · 徐铉
南朝名士富仙才,追步东乡遂不回。
丹井自深桐暗老,祠宫长在鹤频来。
岩边桂树攀仍倚,洞口桃花落复开。
惆怅霓裳太平事,一函真迹锁昭台。
丹井自深桐暗老,祠宫长在鹤频来。
岩边桂树攀仍倚,洞口桃花落复开。
惆怅霓裳太平事,一函真迹锁昭台。
拼音版原文
注释
南朝:指古代中国南北朝时期。名士:有名望的文人或学者。
富仙才:具有超凡才情,仿佛仙人一般。
追步:追随、效仿。
东乡:地名,可能指某位名士的故乡或仰慕之地。
遂不回:无法回头,意指沉迷其中。
丹井:用朱砂装饰的井,可能象征着神秘或长寿。
桐暗老:古老的梧桐树,形容岁月的痕迹。
祠宫:供奉神灵或先贤的庙宇。
鹤频来:白鹤常常来访,寓意吉祥和长寿。
岩边桂树:生长在岩石边的桂花树。
攀仍倚:攀爬并依靠,描绘出桂树的坚韧与生命力。
洞口桃花:洞穴入口处的桃花。
落复开:凋谢后又重新开放,象征着季节更迭。
惆怅:内心感到失落或遗憾。
霓裳:华丽的舞衣,代指盛世繁华。
太平事:太平盛世的景象。
真迹:珍贵的手稿或遗迹。
昭台:古代宫殿名,这里指收藏文物的地方。
翻译
南朝的知名才子富有仙人的气质,追寻东乡的足迹却无法回头。那口深藏的朱砂井见证了岁月的沧桑,古老的梧桐树下祠庙依然屹立,白鹤常来光顾。
桂树依傍山岩,洞口桃花循环开放,展现出自然的生机。
令人惆怅的是那华丽的霓裳舞曲已成往事,真迹秘藏在昭台宫中,不再显世。
鉴赏
此诗描绘了一处仙境般的紫阳观,充满了对往昔时光与高洁脱俗生活的追怀。首句“南朝名士富仙才,追步东乡遂不回”表明诗人在赞美南朝时期的名士富仙才,他们追随仙境的脚步,从此之后便再未返回尘世。这既是对过去时代文化盛世的一种怀念,也反映了诗人对于超脱凡尘、达到精神自由状态的向往。
“丹井自深桐暗老,祠宫长在鹤频来”两句,则描绘了一幅仙境图:古老的丹井(指用红土筑成的井)之所以显得格外深邃,是因为岁月沧桑,四周的桐树也随之而苍老。祠宫即供奉神灵的地方,在这里长久安稳,而鹤则是传说中寿命极长、与仙界相关的鸟类,它们频繁光临此地,似乎在守护着这片圣洁之所。
接着,“岩边桂树攀仍倚,洞口桃花落复开”两句,更进一步渲染了紫阳观的神秘与美丽。岩石旁的桂树依旧倾泻其香气,似乎在向人们展示着不凡的气质;而洞口处的桃花则是经历了季节更迭之后,又一次绽放出迷人的光彩。
“惆怅霓裳太平事,一函真迹锁昭台”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于过去盛世的怀念与对现实生活的不满。"霓裳"指的是古代仙人的服饰,"太平事"则是指和平安宁的年代。诗人心中充满了惆怅,因为那样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只能将一生真挚的情感与追求锁在昭台之上,留给后世。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紫阳观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高洁、超然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过去美好时代的无限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