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荡秦吴十馀载,因循犹恨识师迟
出处:《和禅月大师见赠》
唐 · 罗隐
高僧惠我七言诗,顿豁尘心展白眉。
秀似谷中花媚日,清如潭底月圆时。
应观法界莲千叶,肯折人间桂一枝。
漂荡秦吴十馀载,因循犹恨识师迟。
秀似谷中花媚日,清如潭底月圆时。
应观法界莲千叶,肯折人间桂一枝。
漂荡秦吴十馀载,因循犹恨识师迟。
拼音版原文
注释
高僧:有学问、德高望重的僧人。豁:使开阔,使开朗。
尘心:世俗的心思。
白眉:形容人的眉毛洁白或神情和蔼。
秀似:像……一样秀丽。
谷中花:山谷里的花朵,比喻女子的美丽。
媚日:在阳光下显得娇媚。
潭底月:潭水中的月亮,比喻清澈明亮。
法界:佛教术语,指一切法的总称,也指佛法世界。
莲千叶:象征清净无染的佛法。
肯折:愿意折取,表示珍视。
人间桂:人间的桂花,象征美好的事物。
秦吴:古代中国两个地区,这里泛指地方。
十馀载:十多年。
因循:拖延,错过。
识师迟:认识她太晚。
翻译
高僧赠送我一首七言诗,立刻使我尘世之心开朗,眉头舒展。她的才华如同山谷中的花朵在阳光下娇艳,又如潭水底的月亮在圆满之时清澈。
她应当观察到佛法世界的莲花千片叶,是否愿意在人间折取一枝桂香。
我在秦吴两地漂泊了十多年,遗憾的是认识她太晚。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罗隐所作,名为《和禅月大师见赠》。诗中描述了一位高僧的风范与修养,以及诗人自己对于佛法的理解和向往。
"顿豁尘心展白眉" 这句话表达了在佛法的洗礼下,内心的尘埃得以清除,心境达到一种豁然开朗的状态。"秀似谷中花媚日" 用鲜美的自然景象比喻高僧之德,"清如潭底月圆时" 则形容其心灵的澄净与和谐。
"应观法界莲千叶" 这里借用佛教中的莲花来比喻佛法的美好,莲花出淤泥而不染,象征着清净与高洁。"肯折人间桂一枝" 则表达了诗人对于这种精神境界的向往和追求。
最后两句 "漂荡秦吴十馀载,因循犹恨识师迟" 表示了诗人漂泊多年的感慨以及对未能早遇到高僧教诲的遗憾。这里的“秦吴”指的是古代的地名,借以表示长时间的流浪。而“因循犹恨识师迟”则表达了一种深切的懊恼之情,因为没有及时遇到导师而导致了精神上的缺失。
总体来说,这首诗既展现了罗隐对于佛法的赞美,也透露出他个人的修行之路和对知识、智慧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