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缨净濯碧溪头,竹杖芒鞋萧寺游
出处:《过卜林寺》
明 · 伍绳武
尘缨净濯碧溪头,竹杖芒鞋萧寺游。
塔隐慈云尖尚露,灯明梵宇影初浮。
几年踪迹悲蓬转,半世韶光看水流。
此夕盘桓双树下,远公禅偈向谁求。
塔隐慈云尖尚露,灯明梵宇影初浮。
几年踪迹悲蓬转,半世韶光看水流。
此夕盘桓双树下,远公禅偈向谁求。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卜林寺的游历体验,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寺庙的静谧与庄严。首联“尘缨净濯碧溪头,竹杖芒鞋萧寺游”,以“尘缨”象征俗世烦恼,通过“净濯碧溪头”的动作,表达了摆脱世俗束缚、心灵净化的过程。接着,“竹杖芒鞋萧寺游”则描绘了作者漫步于古寺之中,竹杖和芒鞋增添了行旅的朴素与自然之感。
颔联“塔隐慈云尖尚露,灯明梵宇影初浮”,进一步渲染了寺庙的氛围。塔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既体现了寺庙的高耸与神秘,也暗示了佛法的深邃与超然。而“灯明梵宇影初浮”则通过灯火照亮寺庙的景象,营造出一种温暖而神圣的氛围,仿佛引导着心灵进入一个宁静的世界。
颈联“几年踪迹悲蓬转,半世韶光看水流”,表达了作者对时间流逝和人生变迁的感慨。通过“悲蓬转”和“看水流”这两个形象的比喻,生动地描绘了岁月如梭、人生易逝的无奈与感慨。
尾联“此夕盘桓双树下,远公禅偈向谁求”,将思绪引向了夜晚的静谧与深思。在双树之下徘徊,似乎在寻求某种精神上的指引或启示,与远公(东晋高僧慧远)的禅偈相呼应,表达了对智慧与解脱的向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景物描写和深刻的哲理思考,展现了作者在寺庙中的独特体验和内心世界的探索,既有对自然美的赞叹,也有对生命意义的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