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纸盟书换战尘,万方呼舞却沾巾
崇陵访沈空遗恨,郢国怜怀若有人。
收拾金缯烦庙算,安排钟鼎颂宗臣。
小儒何敢知机事,终望君王赦奉春。
拼音版原文
注释
盟书:盟约文书。战尘:战场上的硝烟。
沾巾:流泪。
崇陵:皇帝陵墓。
沈空:空寂无声。
遗恨:遗憾。
郢国:古代楚国的别称,这里代指故国或怀念的对象。
怜怀:怀念。
金缯:黄金和丝绸,古代用于祭祀或赏赐的贵重物品。
庙算:朝廷的重大决策。
钟鼎:古代用于刻铭记事的青铜器,象征着荣耀与地位。
宗臣:有功勋的臣子。
小儒:自谦之词,指自己是地位低微的学者。
机事:国家大事。
奉春:奉春为人的名字,此处可能代指被宽恕的人。
翻译
一张盟约换来战场烟尘,万人欢呼却泪水涟涟。拜谒崇陵只留下遗憾,怀念郢都如若有知音。
整理金银需深思熟虑,设立祭器赞颂忠臣。
我这小儒怎敢涉政事,只愿君王宽恕奉春罪名。
鉴赏
这首诗是南宋时期文学家刘望之的作品,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安危的关心和个人政治抱负的情怀。诗中运用丰富的历史典故和深沉的感情色彩,表达了对往昔英雄事迹的追念与现实政治局势的担忧。
首句“一纸盟书换战尘”以鲜明的笔触展开全诗,"一纸盟书"指的是军事上的盟约或是和平协议,这里象征着战争的结束和和平的到来。"换战尘"则暗示了战争留下的尘埃,即战争的苦难与破坏。
接着,“万方呼舞却沾巾”描绘了一幅盛大的庆祝胜利的情景,"万方"指的是四面八方,"呼舞"是人们欢庆和平的场景,而"却沾巾"则表明诗人虽然看到大家的喜悦,但自己心中仍然有不尽之愁。
第三句“崇陵访沈空遗恨”中的“崇陵”指的是古代帝王的陵墓,“访沈”意味着探寻历史,"空遗恨"则表达了诗人对于过去英雄事迹的无限感慨和留恋。
第四句“郢国怜怀若有人”中,“郢国”是古地名,这里象征着往昔的繁华与辉煌。"怜怀"表达了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而"若有人"则透露出诗人对于历史人物的深切怀念,仿佛他们仍然活在眼前。
以下两句“收拾金缯烦庙算,安排钟鼎颂宗臣”展示了诗人对国家大事的关心和参与。"收拾金缯"是整理宫廷用物,"烦庙算"则是筹划国是非,表明诗人对于朝政的重视。而"安排钟鼎颂宗臣"则描绘了对国家功臣的尊崇和赞美。
最后两句“小儒何敢知机事,终望君王赦奉春”中的“小儒”自谦之词,表示诗人对于自己处理国事能力的谦逊。"何敢知机事"则表达了对重大政治决策的敬畏。而"终望君王赦奉春"则是希望君主能够宽容大度,带来和平与温暖,如同春天般给予人民新的生机。
整首诗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现实的反思,展现了诗人深厚的爱国情怀和对于国家命运的关切,以及个人对于政治理想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