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物各自我,谁为贤与顽
出处:《登景德塔》
宋 · 王安石
放身千仞高,北望太行山。
邑屋如蚁冢,蔽亏尘雾间。
念此屋中人,当复几人闲。
鸡鸣起四散,暮夜相与还。
物物各自我,谁为贤与顽。
贱气即易凌,贵气即难攀。
愧予心未齐,俛首一破颜。
邑屋如蚁冢,蔽亏尘雾间。
念此屋中人,当复几人闲。
鸡鸣起四散,暮夜相与还。
物物各自我,谁为贤与顽。
贱气即易凌,贵气即难攀。
愧予心未齐,俛首一破颜。
拼音版原文
注释
太行山:中国的著名山脉。蚁冢:比喻密集的房屋。
闲:空闲时间。
鸡鸣:清晨的鸡叫声。
物物各自我:万物各自独立,互不干涉。
贤与顽:贤良与愚顽之人。
贱气:卑贱的地位。
贵气:高贵的地位。
心未齐:内心不平和,未能统一对待。
俛首:低头,表示谦逊或认错。
翻译
我置身于千仞高峰之上,向北遥望太行山脉。城中的房屋像蚂蚁窝一样密集,淹没在尘雾之间显得微不足道。
想起屋里的这些人,又有多少能有空闲时光。
鸡鸣时分,人们纷纷起床各自忙碌,直到夜晚才一起归来。
万物各自行事,谁又能分辨贤良与愚顽。
卑贱者容易被轻视,高贵者难以亲近。
我内心惭愧,未能做到平等对待,低下头以示谦卑。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超然物外、观照世间的高远境界。诗人站在千仞之高的景德塔上,北望太行山,俯瞰下方的邑屋如同蚁穴般渺小,尘雾弥漫之间,显得微不足道。这不仅是对物象的描绘,也反映了诗人对于世俗生活的超脱与看破。诗人通过这种视角,对屋中人的生活状态进行了思考,估量其中可能有几人能够保持心灵的闲适。
接着,诗人写到了鸡鸣之声,人们从四处聚集,再到夜幕降临时相互返回各自的居所。这一段落展示了日常生活的循环往复,同时也映射出人与人之间联系的自然而然。
"物物各自我,谁为贤与顽。" 这两句表达了一种对世事的超然态度,每个存在都有其自身的道理,不必去评判孰优孰劣。这种思想体现了诗人对于自然法则的尊重和顺应。
然而,接下来的几句 "贱气即易凌,贵气即难攀。" 则表达了一种社会现实的批判,不平等的社会地位使得人们难以真正达到心灵的平静。这种现象让诗人感到内疚,因为自己的心态还未能完全超脱世俗的纷扰。
最后一句 "愧予心未齐,俛首一破颜" 表达了诗人的自责之情,认为自己尚未达到心灵的平和与纯净,因此低头表示羞愧,一脸愁苦。这也显示了诗人对于个人修养的追求,以及对内在精神世界的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