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师名德振鹓鸾,孙子何为短羽翰
出处:《哀韩君表无文编》
宋 · 晁说之
少师名德振鹓鸾,孙子何为短羽翰。
不使功名藏竹简,宜留文字后人看。
六丁取去嗟韩第,七子亡来恨建安。
赖有上公曾塔葬,多情无用涕汍澜。
不使功名藏竹简,宜留文字后人看。
六丁取去嗟韩第,七子亡来恨建安。
赖有上公曾塔葬,多情无用涕汍澜。
拼音版原文
注释
少师:古代官职,指学问渊博的老师。振鹓鸾:比喻声望高、品德出众。
竹简:古代书写材料,此处代指书籍。
后人看:留给后代阅读。
六丁:神话中的星宿名,此处象征天意或命运。
韩第:指韩愈,唐代文学家,此处借指才子。
七子:指建安时期七位著名诗人,如曹植等。
建安:汉献帝年号,文学繁荣时期。
上公:古代高级官员。
塔葬:以塔作为墓葬形式,表示对文人的尊重。
涕汍澜:形容泪水滚滚,极度悲伤。
翻译
少师的名声如同振翅高飞的鹓鸾,孙子为何却未能展翅飞翔。他不让自己的功绩和名声埋没在竹简之中,而是希望留给后世阅读。
像韩愈那样才华被六丁神取走,建安七子的遗憾令人惋惜。
幸好有尊贵的上公曾以塔葬的方式留存了他的文集,深情无处寄托,只能让泪水流淌。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晁说之对已故友人韩君表的哀悼之作。诗中以"少师名德振鹓鸾"开篇,赞扬韩君表的高尚品德如同高贵的鹓鸾鸟,暗示其才学出众。接着,诗人惋惜韩君表未能将功名永载史册,只能留在竹简之上,表达了对他的才华未得充分展现的遗憾。
"不使功名藏竹简,宜留文字后人看"两句进一步强调了韩君表的文字价值,希望他的著作能流传后世,供后人景仰。接下来,诗人借"六丁取去"和"七子亡来"的典故,表达对韩君表英年早逝的悲痛,以及对建安时期才子凋零的感慨。
最后,诗人欣慰地提到韩君表有幸得到上公的厚葬,但仍免不了为他的离世而感伤流泪,"赖有上公曾塔葬,多情无用涕汍澜",流露出深深的哀思与怀念。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凝练,表达了对韩君表的敬仰和对其不幸命运的哀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