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怀宁易平,托钵降毒龙
出处:《蘖庵大师》
清 · 汪洪度
九尺老比丘,骨立石崖松。
《楞伽》把一卷,兀坐西南峰。
举头近帝座,低头睨寰中。
批鳞丹陛前,驱鳄沧海东。
昔怀宁易平,托钵降毒龙。
阳灵大地匿,雨雪春山空。
樵径白云迷,何处寻孤踪?
《楞伽》把一卷,兀坐西南峰。
举头近帝座,低头睨寰中。
批鳞丹陛前,驱鳄沧海东。
昔怀宁易平,托钵降毒龙。
阳灵大地匿,雨雪春山空。
樵径白云迷,何处寻孤踪?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名为“蘖庵大师”的高僧形象,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其超凡脱俗的生活状态与非凡的修行境界。
首先,“九尺老比丘,骨立石崖松”两句,以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大师的身形与外貌,九尺之身高,骨瘦如松,仿佛与岩石、松树融为一体,展现出其历经沧桑、修行深厚的形象。
接着,“《楞伽》把一卷,兀坐西南峰”点明了大师的修行方式与地点,手持《楞伽经》,独自坐在西南的山峰上,远离尘嚣,专心致志地修行,体现了其对佛法的虔诚与专注。
“举头近帝座,低头睨寰中”两句,运用对比手法,一方面表达了大师的崇高地位,仿佛接近天庭,另一方面又显示了他俯瞰人间的姿态,体现出大师既超然物外又心系众生的情怀。
“批鳞丹陛前,驱鳄沧海东”描述了大师在世俗中的作为,面对不公与邪恶,他敢于站出来,如同批鳞于丹陛之前,勇敢地对抗,同时又能够像驱鳄于沧海之东一样,解决困扰社会的问题,展现了大师的正义感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昔怀宁易平,托钵降毒龙”进一步说明了大师的慈悲与智慧,他曾经怀揣着平定纷争的心愿,通过托钵行乞的方式,降服了毒龙,象征着大师以慈悲为怀,化解矛盾,带来和平。
“阳灵大地匿,雨雪春山空”描绘了自然界的景象,阳光隐匿,大地被雨雪覆盖,春山显得空旷而宁静,这不仅是对环境的描写,也象征着大师修行的环境,清静无为,与世隔绝。
最后,“樵径白云迷,何处寻孤踪?”以问句结尾,表达了对大师行踪的追寻与敬仰,同时也暗示了大师的行迹难以捉摸,如同云雾缭绕的山路,让人难以寻觅其踪迹,但其精神与影响却深远持久。
整首诗通过对大师形象的描绘,展现了其高尚的品德、深邃的智慧以及对佛法的执着追求,同时也表达了对大师的崇敬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