祇为假名字,所以妄来停
出处:《诗偈 其一三四》
唐 · 庞蕴
五蕴若实有,则合有色形。
五蕴若实无,则合无形声。
祇为假名字,所以妄来停。
若了名相空,事尽总惺惺。
心王无障碍,摆拨三界行。
五蕴若实无,则合无形声。
祇为假名字,所以妄来停。
若了名相空,事尽总惺惺。
心王无障碍,摆拨三界行。
注释
五蕴:佛教中的五种心理元素,包括色、受、想、行、识。实有:实际存在,指物质和精神的实体。
有色形:具体的物质形态和声音。
无形声:没有具体形态和声音,指非物质的、无形的状态。
假名字:佛教中对世俗概念和身份的称呼,非真实本质。
妄来停:由于误解而停留于世间。
名相空:名相的空性,即一切事物的本质是空无自性的。
事尽总惺惺:万事万物的本质清晰可见。
心王:佛教中指主宰心灵的中心力量。
无障碍:没有束缚或阻碍。
摆拨:操纵,控制。
三界:佛教中的欲界、色界和无色界,代表人的生活层次和境界。
翻译
如果五蕴确实存在,那么它们就具备色和形体。如果五蕴实际上不存在,那么它们就没有具体的形状和声音。
它们只是虚幻的名字,因此我们才会在这里停留。
一旦理解了名相的空性,万事万物的本质就会清晰明了。
心灵没有障碍,就能自由自在地在三界中行动。
鉴赏
这首诗歌咏的是佛教的五蕴(色、受、想、行、识)概念,表达了对现象界和心灵状态的深刻洞察。开篇即提出“五蕴若实有,则合有色形”,指出如果五蕴是真实存在的,那么它们就会结合成有形之物,即我们所见到的世界。这一观点体现了佛教对现实世界的看法,认为一切都是由心识所构成。
接着“五蕴若实无,则合无形声”则进一步阐述,如果五蕴不是真实存在的,那么它们就会转化为无形的声音。这两句诗表达了佛教中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相互依存的哲学思想,强调心识对现实的构建作用。
“祇为假名字,所以妄来停”一句则批判了世间的一切名相都是虚幻不实的,只是为了区分和认识而设定的概念。因此这些名相并无实际意义,只是让人们产生错误的认知。
“若了名相空,事尽总惺惺”表达的是如果能够洞察到这些名相的空性,那么一切世间事物也就都清楚明白了。这一句诗体现了佛教修行中对真理的追求,以及通过智慧来看破世俗迷雾的过程。
最后,“心王无障碍,摆拨三界行”则描绘了一种境界,那就是当心灵没有任何障碍时,可以自由自在地在六道轮回(即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之间穿梭。这一句诗展现了作者对于达到解脱状态的向往,能够超越世间束缚,达成精神上的自由。
总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五蕴的讨论,展示了佛教中对心识与现实关系的深刻理解,以及对名相空性的认知。同时,它也反映出作者对于解脱和智慧追求的心灵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