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越江山前日事,伊嵩风月此时身
出处:《还圆益上人诗卷》
宋 · 邵雍
瓶锡相从更一巾,一巾曾拂十州尘。
心通佛性久无碍,口道儒言殊不陈。
吴越江山前日事,伊嵩风月此时身。
闲行闲坐松阴下,应恃眼明长笑人。
心通佛性久无碍,口道儒言殊不陈。
吴越江山前日事,伊嵩风月此时身。
闲行闲坐松阴下,应恃眼明长笑人。
拼音版原文
注释
瓶锡:携带的锡制酒壶或水瓶。相从:相伴同行。
更:再,又。
巾:手巾。
佛性:佛教中的觉悟或本性。
无碍:无障碍,畅通无阻。
儒言:儒家的言论。
吴越:古代中国东南地区两个国家名。
伊嵩:古代地名,这里泛指风景优美之地。
此时身:现在的境况。
闲行闲坐:随意行走或静坐。
松阴:松树下的阴凉处。
眼明:视力好,眼光敏锐。
笑人:嘲笑他人,此处可能指自嘲或以笑待人。
翻译
拿着锡瓶和一条手巾同行,这条手巾曾擦拭过十个州的尘土。心中通晓佛性的我长久以来毫无阻碍,口中谈论儒家之言却并不陈旧。
昔日吴越的江山往事,如今我身处伊嵩的风月之中。
闲暇时在松树荫下漫步或静坐,只因眼睛明亮,常能笑对他人。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邵雍赠给名叫益上人的僧人的一首诗。诗中描绘了诗人与益上人以瓶锡为伴,共同修行的场景,强调了他们内心的佛教修为和对世俗名利的超脱。"一巾曾拂十州尘"暗示了他们游历过众多地方,但内心却保持着纯净。诗人进一步表达了自己与益上人的心灵相通,以及在佛学和儒家思想上的融会贯通,但并不刻意宣扬。诗人回忆起过去的吴越江山,而此刻则沉浸在伊嵩的山水风月之中,享受着宁静的生活。最后,诗人以闲行松阴下的画面收尾,强调了他们眼明心静,笑对人生的豁达态度。整首诗体现了诗人对禅意生活的向往和对友情的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