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水开芙蓉,丽色如春葩
糁糁纷点缀,戢戢相参差。
渊明太好事,言乐酌流霞。
谁云制颓龄,为与霜争华。
映水开芙蓉,丽色如春葩。
谩以拒为名,青女不能加。
持此问渊明,何乃吝齿牙。
门外风如箭,黄落满天涯。
拼音版原文
注释
浓欲滴:形容秋光浓厚得仿佛要滴落。结束:指花期将近。
戢戢:形容花瓣密集交错。
颓龄:衰老的年华。
霜争华:与秋霜比美。
芙蓉:荷花。
丽色:美丽的色彩。
青女:古代神话中的霜神。
何乃:为何竟然。
风如箭:形容秋风疾速。
黄落:黄叶飘落。
翻译
秋日阳光浓郁得仿佛要滴落,东篱边的花朵即将凋零。点点滴滴的花瓣散落,错落有致地排列。
陶渊明太过喜好美好事物,他说欣赏美酒如观赏天边的流霞。
谁说这样的美景能延缓衰老,它正与秋霜竞相绽放。
水中倒映出芙蓉的美丽,色彩如同春天的花朵。
人们徒然以‘拒’为名来抵挡,连霜神也无可奈何。
我拿着这美景去询问陶渊明,为何他却不愿开口赞美。
门外秋风吹过,犹如利箭,黄叶飘满天地。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秋季花卉竞妍的图景,通过对秋光、东篱花、芙蓉和菊花等自然物象的细腻描写,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情感寄托。
"秋光浓欲滴"一句,刻画出秋日暖阳照射下的明媚景色,如同油脂欲滴,形象生动。紧接着"结束东篱花"表明随着秋天的到来,花朵也逐渐凋谢,这里"结束"字眼传达了一种自然轮回中的收尾之感。
接下来的"糁糏纷点缀,戢戢相参差"则是对东篱花末落之态的细致描绘。"糁糏"形容花瓣轻盈细碎,而"戢戢"一词则透露出一种坚硬不屈的意象,这里可能隐喻着诗人面对岁月更迭时保持的坚守。
"渊明太好事,言乐酌流霞"中,"渊明"或指晋代诗人陶渊明,以其清高脱俗著称。这两句通过设想古人陶渊明对美景的喜悦,以及他可能的话语和饮酒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之美以及与之共鸣的愿望。
"谁云制颓龄,为与霜争华"则是诗人在感叹时光易逝,生命如同朝露,不禁发出对抗岁月、争取青春之美的感慨。这里"制颓龄"意指对抗年华的流逝,而"为与霜争华"则表现了诗人对于自然中花朵保鲜不败的向往。
以下几句"映水开芙蓉,丽色如春葩。谩以拒为名,青女不能加",描绘了芙蓉盛放的情景,其中"映水开芙蓉"展示了芙蓉花朵在秋水中的倒影,与其本身的美丽交相辉映,而"丽色如春葩"则是对芙蓉之美的直接赞叹。紧接着"谩以拒为名,青女不能加"中"青女"或指芙蓉,以其清雅脱俗自况,这里表达了诗人对于这份美丽的珍视和保护之情。
最后两句"持此问渊明,何乃吝齿牙。门外风如箭,黄落满天涯"则是诗人以一副对话形式,自问自答地表达了对于自然之美不能全部拥有和保留的无奈与感慨。在这里,"持此问渊明"中"此"可能指代前文所述之景象,而"何乃吝齿牙"则是诗人在质疑古人陶渊明为何吝啬不肯分享其对于美好事物的珍视。最后一句"门外风如箭,黄落满天涯"则是对秋日景象的再次描绘,"风如箭"形容秋风之急切,而"黄落满天涯"则表现了秋叶纷飞,覆盖大地的情景。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物象和丰富的情感色彩,展现了一幅秋日花间的美丽画卷,并且以此寄托了诗人对于自然之美、生命之有限以及时代流逝的深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