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石垂萝净窈冥,炉香一炷两函经
出处:《寄诃林长老明静照》
明 · 孙蕡
庞眉老僧无住着,不问山林与城郭。
谈禅到处即跏趺,白昼天花如雨落。
心知一境万缘空,静与晴霄海月同。
锡振春山常伏虎,钵含秋水自藏龙。
问师今年僧腊几,手种苍松旧松子。
松身已作蛟龙鳞,定中一念犹未起。
白石垂萝净窈冥,炉香一炷两函经。
涧猿时擎野果供,山鬼或倚寒岩听。
荷为袈裟荔为带,世人见者皆再拜。
师言是悉有漏因,我今已入无色界。
十年奔走乱如丝,对榻空论不遂期。
每叹道缘于世浅,惟师与我最相知。
谈禅到处即跏趺,白昼天花如雨落。
心知一境万缘空,静与晴霄海月同。
锡振春山常伏虎,钵含秋水自藏龙。
问师今年僧腊几,手种苍松旧松子。
松身已作蛟龙鳞,定中一念犹未起。
白石垂萝净窈冥,炉香一炷两函经。
涧猿时擎野果供,山鬼或倚寒岩听。
荷为袈裟荔为带,世人见者皆再拜。
师言是悉有漏因,我今已入无色界。
十年奔走乱如丝,对榻空论不遂期。
每叹道缘于世浅,惟师与我最相知。
拼音版原文
鉴赏
这首明代诗人孙蕡的《寄诃林长老明静照》描绘了一位超然物外的老僧形象。首句“庞眉老僧无住着”,以老僧的风貌开篇,展现出其超脱尘世的形象。接下来的诗句“不问山林与城郭”、“谈禅到处即跏趺,白昼天花如雨落”描绘了老僧在不同环境中都能静心禅修,仿佛连天上的花雨也能感受到他的禅意。
“心知一境万缘空,静与晴霄海月同”表达了老僧对禅境的理解,心境如晴空皓月般清澈宁静。“锡振春山常伏虎,钵含秋水自藏龙”则通过生动的比喻,赞美了老僧的威德和修行的深度。
“问师今年僧腊几,手种苍松旧松子”体现了老僧的年长和对自然的亲近,以及他内心的平静。“松身已作蛟龙鳞,定中一念犹未起”进一步强调了老僧的定力和修为。
后半部分,“白石垂萝净窈冥,炉香一炷两函经”描绘了老僧修行的环境清幽,而“涧猿时擎野果供,山鬼或倚寒岩听”则展现了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场景。老僧的生活简朴,但受到人们的尊敬,“荷为袈裟荔为带,世人见者皆再拜”。
最后,诗人感慨自己与老僧的深厚情谊,“十年奔走乱如丝,对榻空论不遂期”,表达了对老僧智慧的仰慕和未能常伴的遗憾。整首诗以老僧的禅定生活为线索,展现了诗人对超脱世俗生活的向往和对师友之间真挚情感的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