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及夷獠,何足校短长
出处:《朝阴》
宋 · 吕陶
朝阴昼多雨,少见日有光。
四顾天地惨,万物皆茫茫。
占书久不读,何暇推雨旸。
试以人事说,讶此非吉祥。
日者人君象,照临及遐荒。
岂容一物掩,有若自晦藏。
明主躬听断,万事付纪纲。
赏罚信且必,威令非不强。
天子报应间,安得阴侵阳。
疑是蛮寇起,势力殊猖狂。
王师仅四万,灵旗指边疆。
州郡少羡卒,馈挽须丁黄。
父子罢敛穫,女妻急缝裳。
老母哭不忍,痴儿亦徬徨。
将行痛诀别,意谓趋死乡。
小忧止窜匿,大患在杀伤。
蜀人不惯此,闻者皆仓惶。
所以作霾雾,终日争飘飏。
秋毫与天地,自古不比方。
中国及夷獠,何足校短长。
帷幄巳坐胜,虎貔谁可当。
天威一扫荡,不使存微芒。
何时捷书至,喜声复锵锵。
霄汉忽开霁,金乌欲飞翔。
登高赋常武,注目瞻扶桑。
此愿殊未适,百忧满羁肠。
四顾天地惨,万物皆茫茫。
占书久不读,何暇推雨旸。
试以人事说,讶此非吉祥。
日者人君象,照临及遐荒。
岂容一物掩,有若自晦藏。
明主躬听断,万事付纪纲。
赏罚信且必,威令非不强。
天子报应间,安得阴侵阳。
疑是蛮寇起,势力殊猖狂。
王师仅四万,灵旗指边疆。
州郡少羡卒,馈挽须丁黄。
父子罢敛穫,女妻急缝裳。
老母哭不忍,痴儿亦徬徨。
将行痛诀别,意谓趋死乡。
小忧止窜匿,大患在杀伤。
蜀人不惯此,闻者皆仓惶。
所以作霾雾,终日争飘飏。
秋毫与天地,自古不比方。
中国及夷獠,何足校短长。
帷幄巳坐胜,虎貔谁可当。
天威一扫荡,不使存微芒。
何时捷书至,喜声复锵锵。
霄汉忽开霁,金乌欲飞翔。
登高赋常武,注目瞻扶桑。
此愿殊未适,百忧满羁肠。
鉴赏
这首诗名为《朝阴》,由宋代诗人吕陶所作。诗中描绘了阴雨连绵的天气景象,以及由此引发的对社会、政治和民生的忧虑。诗人通过自然界的阴暗来隐喻社会的阴霾,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状况的担忧。
首句“朝阴昼多雨,少见日有光”描绘了连续阴雨的天气,暗示了社会环境的压抑与不明朗。接着,“四顾天地惨,万物皆茫茫”进一步渲染了这种阴沉的氛围,仿佛整个世界都笼罩在一片迷茫之中。
诗人随后转向对人事的反思,提出疑问:“占书久不读,何暇推雨旸。”这里可能暗含对过去书籍中智慧与经验的忽视,以及对当前时局的无力感。接下来的几句“试以人事说,讶此非吉祥”,表达了对当前社会状态的惊讶与不安,认为这不是一个吉祥的征兆。
诗人接着将“日”比喻为“人君象”,强调光明与照临的重要性,批评了“岂容一物掩,有若自晦藏”的现象,即不应让任何事物遮蔽光明,象征着对权力与正义的呼唤。他进一步阐述了明君的职责,包括公正的赏罚、强大的威令以及对民众福祉的关注。
然而,诗人也意识到,尽管明君有能力扫除阴霾,但现实中的挑战依然严峻。他提到蛮寇的威胁、军队的不足、物资的短缺以及家庭成员间的紧张关系,描绘了一幅战乱与困难交织的社会图景。
最后,诗人表达了对和平与胜利的渴望,希望捷报传来,带来喜悦与希望。同时,他也意识到自然界的晴朗预示着未来的光明,象征着社会的复苏与繁荣。全诗通过自然景象的描写,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现状的深刻忧虑与对未来美好愿景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