壁鱼不生糊法死,君欲如何染君指
出处:《赠背书人王生》
宋 · 方岳
我无王书二千六百纸,空有六经四十三万字。
荒山寒入雪夜灯,三十年来无本子。
壁鱼不生糊法死,君欲如何染君指。
石炉煮饼深注汤,自向胸中相料理。
荒山寒入雪夜灯,三十年来无本子。
壁鱼不生糊法死,君欲如何染君指。
石炉煮饼深注汤,自向胸中相料理。
拼音版原文
翻译
我没有朝廷的两千六百份文书,只拥有六经的四十多万字。在荒凉的山上,寒冷的夜晚只有雪光和灯光,三十年来没有一本新书。
墙壁上的鱼图(可能指壁画)因无人翻新而死气沉沉,您想怎样让您的知识更新呢?
我用石炉烹煮书籍,深入研读,自己在心中消化吸收。
注释
王书:朝廷文书。六经:儒家经典著作。
荒山:偏远或荒凉之地。
三十年来:长期的时间。
本子:新书。
壁鱼:可能指壁画中的鱼,象征知识。
糊法死:形容不再翻新,停滞不前。
染君指:比喻更新知识,启发智慧。
石炉:古老的炉子,可能象征传统学习方式。
注汤:注入热水,比喻深入研究。
相料理:自我处理,自我消化。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于知识和学问的渴望,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尊崇。开篇“王书”、“六经”指的是儒家经典,表明诗人对于这些文化瑰宝有着深厚的造诣和追求,但又感慨于自己虽然拥有大量的知识,却缺乏实践的机会。
“荒山寒入雪夜灯”一句,营造了一种寂静而冷清的环境氛围,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在学问上孜孜不倦,甚至到了深夜仍然坚守着自己的书桌。然而,“三十年来无本子”却揭示了诗人的辛酸和无奈,即便是长时间的学习,也未能有所成就。
接下来的“壁鱼不生糊法死”则是一个比喻,说明了诗人对于学问的执着和坚持,虽然方法可能已经过时,但仍旧不愿放弃。紧接着,“君欲如何染君指”表达了一种无奈的情绪,似乎在询问如何才能将学问转化为实用的技能。
最后,“石炉煮饼深注汤,自向胸中相料理”则描绘了诗人独处时的景象,以及内心世界的思考和筹划。这里的“石炉煮饼”可能是生活上的自给自足,而“自向胸中相料理”则表明诗人在精神上不断地进行自我调整和完善。
总体而言,这首诗是一种知识分子的自白,透露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对个人学问成就的渴望,以及面对现实无奈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