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福公无恨,吾生自可嗟
出处:《张滁州挽词二首 其二》
宋末元初 · 方回
上庠同补处,祖父昔通家。
书在灯俱续,舟移剑共差。
故都箕子麦,晚忆邵平瓜。
五福公无恨,吾生自可嗟。
书在灯俱续,舟移剑共差。
故都箕子麦,晚忆邵平瓜。
五福公无恨,吾生自可嗟。
注释
上庠:古代的学校。补处:补习学习。
祖父:祖辈。
昔:从前。
通家:世交。
书:书籍。
灯:灯火。
俱:都。
续:连续不断。
舟:船只。
剑:武器。
共差:共同携带。
故都:过去的都城。
箕子:商朝贵族,因反对纣王而被流放。
麦:麦田。
邵平:秦朝时的东陵侯,失势后种瓜为生。
瓜:瓜田。
五福:古代指寿、富、康宁、好德、考终命五种幸福。
公:对对方的尊称。
恨:遗憾。
吾生:我的一生。
自可嗟:值得叹息。
翻译
我们在学府一同补习,祖父辈曾是世交。夜晚读书,灯火连绵不断,乘船出行,剑随身携带。
想起旧都的景象,如箕子守麦田,晚年怀念邵平种瓜的往事。
五福之愿未能实现,感叹我的一生啊。
鉴赏
这是一首融合了家国情怀与个人感慨的诗句。开篇“上庠同补处,祖父昔通家”表达了诗人对于家庭历史的记忆和自豪,"书在灯俱续,舟移剑共差"则描绘了一种安详且富有文化底蕴的生活场景。"故都箕子麦,晚忆邵平瓜"中的“故都”二字透露出诗人对于过往时光的留恋,而“箕子麦”和“邵平瓜”则是对往昔生活细节的温馨回忆。
最后,“五福公无恨,吾生自可嗟”表达了诗人虽身处动荡之世,但仍能保持一份超然物外的心态,对个人命运持有一种豁达的态度。这也许是诗人在乱世中寻求的一种精神寄托。
整首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通过对家庭、过往生活的回忆,以及对现实苦难的超脱,体现了诗人复杂的情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