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被千百骸,结成五色珠
出处:《栖贤舍利塔》
明 · 释函是
佛性甚光明,能破一切暗。
佛性甚坚利,能断一切物。
流被千百骸,结成五色珠。
表此坚光体,法化无有二。
念我遗教者,睹珠如佛在。
一粒细如菽,供养福无异。
况聚千万珠,瞻仰发夙慧。
极果摄微因,感应通心臂。
佛是已成佛,我是未成佛。
果即在因中,当念无终始。
我以此一心,供养诸如来。
获睹佛真身,朝暮常顶礼。
金轮触神光,三十年于此。
今复闻栖贤,古塔示瑰异。
将建窣堵坡,作诗寄千里。
佛身不可赞,我赞非言句。
愿佛鉴我心,与佛身无极。
遂我今日愿,心光泽营卫。
有理必有事,本举末自至。
广及诸未来,学佛到佛地。
佛性甚坚利,能断一切物。
流被千百骸,结成五色珠。
表此坚光体,法化无有二。
念我遗教者,睹珠如佛在。
一粒细如菽,供养福无异。
况聚千万珠,瞻仰发夙慧。
极果摄微因,感应通心臂。
佛是已成佛,我是未成佛。
果即在因中,当念无终始。
我以此一心,供养诸如来。
获睹佛真身,朝暮常顶礼。
金轮触神光,三十年于此。
今复闻栖贤,古塔示瑰异。
将建窣堵坡,作诗寄千里。
佛身不可赞,我赞非言句。
愿佛鉴我心,与佛身无极。
遂我今日愿,心光泽营卫。
有理必有事,本举末自至。
广及诸未来,学佛到佛地。
鉴赏
这首诗以佛教思想为底蕴,表达了对佛性的深刻理解与崇敬之情。诗人通过描绘佛性的光明、坚利以及其对众生的普照与化育,展现了佛性超越物质世界的伟大与神圣。诗中提到佛性如同五色珠,象征着其内在的丰富与多彩,同时也比喻了佛法的深奥与广泛。
“一粒细如菽,供养福无异”这一句,形象地说明了无论供奉的物品多么微小,只要出于虔诚之心,都能获得与大供同等的功德。接着,“况聚千万珠,瞻仰发夙慧”,进一步强调了积累善行的重要性,以及通过不断修行,能够激发内在的智慧。
“极果摄微因,感应通心臂”则揭示了因果律的普遍性和深远影响,指出即使是微小的善行,也能引发深远的善果。诗人在此处巧妙地将个体与宇宙联系起来,强调了个人行为与整体世界之间的相互作用。
“佛是已成佛,我是未成佛。果即在因中,当念无终始。”这一段表达了对佛道追求的坚定信念,指出成就佛果的过程始于当下每一个行动,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都应保持不懈的努力和正念。
最后,诗人表达了对佛的深深敬仰与渴望,希望自己的心意能够被佛所洞察,并祈求佛能够引领自己达到更高的觉悟境界。整首诗不仅体现了佛教的教义,也展现了诗人对佛法的深刻理解和虔诚实践,是一首充满哲思与情感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