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公靳公胡不留
出处:《海塘谣》
明 · 王鏊
田于何所,靳公之塘。
公今何在,我田我耕。
昔公未来,潮齧我堤。
浩浩洪流,浸我稻畦。
公之来兮志何壮,稽天之浸身以障。
楗以木,填以壤,隐然长虹横海上。
潮安流,田有秋,温人饱饭卧且收。
靳公靳公胡不留。
稽山摧,潮水歇,靳公之名乃可灭。
公今何在,我田我耕。
昔公未来,潮齧我堤。
浩浩洪流,浸我稻畦。
公之来兮志何壮,稽天之浸身以障。
楗以木,填以壤,隐然长虹横海上。
潮安流,田有秋,温人饱饭卧且收。
靳公靳公胡不留。
稽山摧,潮水歇,靳公之名乃可灭。
鉴赏
这首《海塘谣》是明代诗人王鏊的作品,通过生动的描绘展现了古代人民与自然斗争的场景,尤其是对海塘建设的艰辛与成效的赞美。
诗中首先描述了海塘的建设背景:“田于何所,靳公之塘。”这里提到的“靳公”指的是古代修建海塘的英雄人物,他为了保护农田免受海水侵蚀而建造了海塘。接着,“公今何在,我田我耕。”表达了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位英雄可能已经不在人世,但他的功绩却依然被后人铭记,人们继续在这片土地上耕作。
接下来的几句“昔公未来,潮齧我堤。浩浩洪流,浸我稻畦。”描绘了在靳公到来之前,由于缺乏有效的防潮设施,潮水侵蚀堤坝,洪水淹没了稻田的景象,突出了海塘建设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紧接着,“公之来兮志何壮,稽天之浸身以障。”赞扬了靳公修建海塘的决心和勇气,他亲自投身于防潮工程之中,用木头和泥土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屏障,仿佛一条长虹横跨海上,阻挡了潮水的侵袭。
“潮安流,田有秋,温人饱饭卧且收。”描述了海塘建成后,潮水不再肆虐,农田得以丰收,人们过上了丰衣足食的生活,可以安心地休息和收获。
最后,“靳公靳公胡不留。稽山摧,潮水歇,靳公之名乃可灭。”表达了对靳公的怀念之情,希望他的功绩能够永存,即使山河变迁,潮水不再,他的名字也永远不会被遗忘。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古代人民面对自然挑战时的智慧与勇气,以及对英雄的崇敬之情,具有深刻的历史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