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诗句大全>惭愧和光翁,笑指青童鬟全文

惭愧和光翁,笑指青童鬟

出处:《游峡山和东坡韵
宋 · 李昴英
双虬挟泓玉,奥入百转湾。
向无长公诗,草木今何颜。
此山二百年,偃蹇客往还。
长风驾余舟,老人急开关。
逢迎欠高僧,喜有识面山。
平生癖幽壑,便合茅三间。
君命何敢留,归棹随赐还。
惭愧和光翁,笑指青童鬟

拼音版原文

shuāngqiúxiéhóngàobǎizhuǎnwān

xiàngchánggōngshīcǎojīnyán

shānèrbǎiniányǎnjiǎnwǎnghái

chángfēngjiàzhōulǎorénkāiguān

féngyíngqiàngāosēngyǒushímiànshān

píngshēngyōu便biànmáosānjiān

jūnmìnggǎnliúguīzhàosuíhái

cánkuìguāngwēngxiàozhǐqīngtónghuán

注释

虬:古代神话中的龙。
泓玉:清澈如玉的水潭。
长公:指王安石,北宋著名诗人。
草木:自然景物。
偃蹇:形容山势险峻或人姿态傲慢。
客往还:游人往来。
长风:大风。
开关:开门迎接。
逢迎:迎接。
识面山:熟悉的山景。
癖:特别爱好。
幽壑:深谷。
归棹:归航的小船。
赐还:恩赐返回。
和光翁:指和光同尘的隐士。
青童鬟:青翠的山峦,代指山景。

翻译

两条蛟龙环绕着碧玉般的深渊,曲折蜿蜒深入百转的湾口。
如果没有王长公的诗篇流传,这里的草木又该以何种面貌呈现?
这座山已有两百年历史,历经沧桑,游人来去不断。
大风吹动我的小船,老者急忙打开山门迎接。
我有幸遇见了高僧,欣喜于能再次见到熟悉的山景。
我一生热爱幽深的山谷,此处正适合建三间茅屋。
怎敢违背您的命令,我只能乘舟归去,期待您的恩赐返回。
我对和光翁感到惭愧,他笑着指着青翠的山峦,仿佛在说这就是赠予我的礼物。

鉴赏

此诗描绘了一幅壮丽的自然风光与人文交织的画面,通过对峡山景色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和内心的情感流动。

"双虬挟泓玉,奥入百转湾。" 这两句以生动的笔触勾勒出了山川蜿蜒、曲折迷离的雄伟景象,"双虬"形容山势之奇险,而"奥入百转湾"则表达了水流之幽深曲折。

"向无长公诗,草木今何颜。" 这里借古人长公之诗,反思自然之美与时光的变迁,通过对景物颜色的提问,抒发了诗人对时光易逝、万物更新的感慨。

"此山二百年,偃蹇客往还。" 此句则描绘出这座古老的山峰见证了两百年的沧桑变化,以及游人的来去匆匆,表达了一种历史的沉重和时光的流转。

"长风驾余舟,老人急开关。" 这里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将自己乘坐的舟船与老人紧张开启水闸的情景并列,表现出一种急迫和从容的对比,也象征着生命力与时间流逝之间的较量。

"逢迎欠高僧,喜有识面山。" 诗中又描写了诗人在山中偶遇高僧,并因而感到欣慰之情,这不仅表达了对灵山妙境的向往,更透露了一种精神上的寄托和超越。

"平生癖幽壑,便合茅三间。" 这里诗人表达了自己一生的爱好是隐居于深山之中,并愿意将自己的住所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这也反映出诗人对于世俗生活的超脱和对精神寄托的追求。

"君命何敢留,归棹随赐还。" 诗尾处,诗人表达了对君主命令的服从,以及将所受之恩惠带回故乡的情感,这既是对君王的一种礼节,也反映出诗人内心深处对于归属和责任的认知。

总体而言,此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的情感流露、哲思沉淀以及对生命意义的追寻,是一首融合山水之美与人生思考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