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乃得命大谬,万事瓦裂今萧然
我提审定之两印,十年勘尽诸方禅。
浙东西山好僧相,头目静如秋水莲。
试令回眼参壁观,掣顿已作猕猴颠。
平生棒喝不作用,何者可毒臞翁拳。
龟山爬沙吸淮海,上有蜀客蹲其颠。
石颅铁脊锯牙齿,老龟无力供回旋。
自言小来坐鬼窟,木客对诵明月篇。
山中白石足朝饭,无语可对蹲鸱前。
一行乃得命大谬,万事瓦裂今萧然。
祇念竿木事游戏,铁胎五百成拘牵。
至人无心亦到我,顾念尘脚相摩湔。
是身如云即虚幻,安要包裹争鲜妍。
尔来臞翁颇狡狯,随风转柂忘洄沿。
都梁采药竟何有,杖头挑得枯藤仙。
高堂暗坐触蝙蝠,放光时有阶头砖。
了无一法可酬难,蒲团禅板久已捐。
山空月明础石员,百围老干行参天。
何当断手释椎凿,与师共泛荆溪船。
拼音版原文
注释
缚虎:比喻控制强大的力量。看牛:象征日常生活的平凡。
勘尽:遍览、深入研究。
浙东西山:指浙江东部和西部的名山。
壁观:佛教术语,指静观万物。
猕猴颠:形容突发的领悟或疯狂状态。
臞翁:诗人自指,意为瘦弱的老者。
龟山:可能指实际的山名。
木客:可能指山中的隐士。
蹲鸱:一种鸟,这里可能象征贫穷。
瓦裂:比喻破裂、崩溃。
祇念:只想着。
蒲团禅板:佛教修行者的坐具和禅修工具。
荆溪船:可能指诗人向往的简单生活。
翻译
一直以来,试图制服猛虎却陷入生死危机,今日只能看着牛群,无法再施以鞭策。我握着审定的两枚印章,十年间遍览各方佛法。
浙江东西山间的僧侣们,神情宁静如秋天的莲花。
试着回头审视墙壁,顿悟后已像猕猴般疯狂。
平生的棒喝不再有效,什么样的拳头能伤害我这瘦老头?
龟山在沙滩上吸食淮海之水,蜀地的游客蹲在其顶。
石头般的头颅,铁一般的脊背,连牙齿也被锯掉,老龟无力抵挡。
他自称从小就在鬼穴中生活,木客对着月亮诵读经文。
山中的白石足够做早餐,面对蹲鸱,无话可说。
原本以为自己命运重大,如今一切破碎,只剩萧瑟。
只记得竹杖木棒的游戏,却被铁链束缚,不得自由。
超凡之人无心,也触及了我,想起尘世的纷扰。
此身如云,虚幻不定,何必追求外在的美丽。
近来,我这瘦老头变得狡猾,随风而动,不再执着。
都梁采药的收获究竟如何,只带回一根枯藤当作仙物。
坐在昏暗的厅堂,偶尔蝙蝠飞过,只有砖阶上的光影。
没有任何方法可以解决难题,蒲团禅板早已舍弃。
月光照亮空荡的山林,粗大的老树直插云天。
何时能斩断束缚,与你共乘荆溪小舟。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敖陶孙赠给龟山慧海长老的作品,表达了对长老禅修生活的赞赏和对其智慧的敬仰。首句“向来缚虎正死急,今日看牛无可鞭”以生动的比喻,描绘出长老从过去的激烈禅修到现在的平静看守,暗示了他修行境界的提升。接着,诗人赞美长老的禅定功夫,“十年勘尽诸方禅”,表示他对佛法有深厚的理解和实践。
“浙东西山好僧相,头目静如秋水莲”运用形象的比喻,形容长老的面容宁静如秋水中的莲花,进一步突出他的超凡脱俗。诗人让长老“试令回眼参壁观”,意在启发他从更高角度审视佛法,而长老的反应被比作“掣顿已作猕猴颠”,显示出他的机智和活泼。
“平生棒喝不作用,何者可毒臞翁拳”表达了诗人对长老禅悟的认同,认为寻常的教诲对他已无用,唯有自然之道才能触动。接下来,诗人描述了长老的生活状态,如“龟山爬沙吸淮海”、“木客对诵明月篇”,展现了他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禅修生活。
最后,诗人感慨自己与长老的差距,“祇念竿木事游戏,铁胎五百成拘牵”,表达对长老自由自在禅修生活的羡慕。诗的结尾,诗人期待能与长老一同泛舟,象征着对超脱世俗的向往。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生动的比喻,展现了龟山慧海长老深厚的禅修功底和超然物外的境界,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这种生活的向往和自我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