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闻岂无取,大义恐憔悴
出处:《读经口占》
宋 · 陈耆卿
盘诰通凡民,风雅出贱隶。
后世诸老生,怀疑以没世。
喧呶挟训诂,洋溢满天地。
多闻岂无取,大义恐憔悴。
譬彼医之工,用药不相比。
未足以愈病,或者反致祟。
我欲刊众讹,引之于平易。
当世无圣人,谁其哀此志。
后世诸老生,怀疑以没世。
喧呶挟训诂,洋溢满天地。
多闻岂无取,大义恐憔悴。
譬彼医之工,用药不相比。
未足以愈病,或者反致祟。
我欲刊众讹,引之于平易。
当世无圣人,谁其哀此志。
拼音版原文
注释
盘诰:经典文献。凡民:平民百姓。
风雅:高尚的文学。
贱隶:低贱之人。
诸老生:众多学者。
没世:终其一生。
训诂:古代语言文字解释。
洋溢:充斥。
多闻:广博的知识。
憔悴:衰弱。
医之工:技艺高超的医生。
用药:用药方。
愈病:治愈疾病。
祟:祸害。
刊众讹:纠正错误。
平易:易于理解。
圣人:道德学问极高的人。
哀此志:理解并哀叹此志向。
翻译
经典普及于平民百姓,高尚的文学出自低贱之人。后代众多学者,疑惑终其一生。
喧哗中夹杂着训诂知识,充斥世间。
广博的知识并非全无益处,但大道理可能因此而衰弱。
比如技艺高超的医生,用药不能一概而论。
这不足以治愈疾病,反而可能导致祸害。
我想要纠正诸多错误,使之易于理解。
当代没有圣人,谁能理解并哀叹我的志向。
鉴赏
这首宋朝陈耆卿的《读经口占》表达了诗人对传统经学中繁琐训诂和难以理解的批评。他认为经典的初衷是为普通百姓传达智慧,但后世学者过度专注于细节,使得经典失去了原有的平易近人之义。诗人比喻这种现象如同医者用药不当,可能无法真正治病,反而带来困扰。他渴望纠正这些错误,使之回归简单易懂,然而在当时没有圣人指引的情况下,他的愿望显得孤独。整首诗寓含了对学术研究应当注重实质而非形式的呼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