岂徒邦人知乐此,行客亦为留征轩
出处:《留题齐州舜泉》
宋 · 欧阳修
岸有时而为谷,海有时而为田,虞舜已殁三千年。
耕田浚井虽鄙事,至今遗迹存依然。
历山之下有寒泉,向此号泣于旻天。
无情草木亦改色,山川惨淡生云烟。
一朝垂衣正南面,皋夔稷契来联翩。
功高德大被万世,今人过此犹留连。
齐州太守政之暇,凿渠开沼疏清涟。
游车击毂惟恐后,众卉乱发如争先。
岂徒邦人知乐此,行客亦为留征轩。
耕田浚井虽鄙事,至今遗迹存依然。
历山之下有寒泉,向此号泣于旻天。
无情草木亦改色,山川惨淡生云烟。
一朝垂衣正南面,皋夔稷契来联翩。
功高德大被万世,今人过此犹留连。
齐州太守政之暇,凿渠开沼疏清涟。
游车击毂惟恐后,众卉乱发如争先。
岂徒邦人知乐此,行客亦为留征轩。
拼音版原文
◇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所作的《留题齐州舜泉》。诗人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齐州舜泉的历史变迁和其对后人的深远影响。他首先指出自然界的无常,如“岸为谷”、“海为田”,以此引出虞舜的传说,强调舜的高尚品质即使经过三千年的时光,其遗迹仍然存在,象征着他的精神永垂不朽。
接着,诗人描述了舜泉的凄凉与神圣,寒泉旁的哭泣和山川的云烟,烘托出一种庄重和哀思的氛围。随后,诗人赞美舜的功德,以及他治理国家的和平景象,贤臣如皋夔稷契相继辅佐,使得百姓安居乐业,连过客也为之驻足。
齐州太守在政事之余,不忘民生,疏浚渠道,让清泉得以流淌,这一举措受到民众和游客的喜爱。诗中通过“游车击毂”和“众卉争先”的生动描绘,展现了人们游玩的热闹场景,表达了对舜泉美景的热爱和对地方官员的赞赏。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历史典故和自然景色的描绘,寓言了政治清明、人民幸福的主题,展现出欧阳修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