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狩皖山非故地,北师淮水失名王
出处:《和微之重感南唐事》
宋 · 王安石
叔宝倾陈衍弊梁,可嗟曾不见兴亡。
斋祠父子终身费,酣咏君臣举国荒。
南狩皖山非故地,北师淮水失名王。
天移四海归真主,谁诱昏童肯用良。
斋祠父子终身费,酣咏君臣举国荒。
南狩皖山非故地,北师淮水失名王。
天移四海归真主,谁诱昏童肯用良。
拼音版原文
注释
叔宝:指南朝陈后主陈叔宝。曾:曾经。
兴亡:兴盛与衰亡。
斋祠:指祭祀活动。
父子:指陈叔宝父子。
终身费:一生的付出。
酣咏:沉迷于歌舞。
南狩:南征。
皖山:地名,今安徽境内。
非故地:不再是原来的领地。
北师:北方的军队。
淮水:地名,流经江苏、安徽等地。
失名王:失去统治地位的君王。
天移:天意转移。
四海:天下。
归真主:归于真正的主人。
昏童:昏庸的孩童,比喻陈叔宝等统治者。
肯用良:愿意接受贤良的领导。
翻译
叔宝倾覆了陈朝的衰败局面,可惜未能见证它的兴盛与衰亡。斋庙祭祀中,父子一生都在付出,而国家的歌舞升平却让君臣沉迷于享乐。
南征的军队在皖山失去了原有的土地,北来的军队在淮水边失去了他们的君王。
上天似乎要将天下归于真正的主人,但又有谁能引导那些昏庸的孩童接受贤良的领导呢?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深沉的历史沧桑感和对往昔荣辱的反思。从“叔宝倾陈衍弊梁”一句可以看出,诗人通过历史上的兴亡-rise and fall,来警示现实中的君臣。"斋祠父子终身费"表现了为保持礼仪和宗庙祭祀所付出的巨大代价,而“酣咏君臣举国荒”则揭示了一种沉迷酒色的颓废状态,以及由此带来的国家的败落。
"南狩皖山非故地,北师淮水失名王"两句,诗人通过对地域的变迁和历史人物的消逝,表达了对往昔英雄事迹的怀念以及现实中的迷茫与无力感。"天移四海归真主,谁诱昏童肯用良"则是诗人对于乱世之中,寻找真正领导者的渴望,以及对于那些昏庸无能统治者的批评。
整首诗通过历史的回顾,抒写了对国家兴衰的深切感慨和个人理想与现实间的矛盾,同时也流露出一种对正义领袖的渴求。王安石作为北宋时期的政治家,其诗作常常蕴含着深刻的政治哲思和历史洞察,这首诗亦是如此,通过对南唐往事的感怀,抒发了自己对于国家治理和个人理想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