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日阴云郁不开,千崖萧瑟气悲哉
出处:《雾雨至太和宫俯视一气咫尺不辨》
明 · 叶春及
五日阴云郁不开,千崖萧瑟气悲哉。
祇凭客子青藜杖,拄到仙人白玉台。
万里风抟天柱动,百灵涛涌雪山来。
俱言石洞堪龙卧,不遣荆南驾鹤回。
祇凭客子青藜杖,拄到仙人白玉台。
万里风抟天柱动,百灵涛涌雪山来。
俱言石洞堪龙卧,不遣荆南驾鹤回。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雾雨笼罩下的太和宫景象,充满了浓厚的自然与人文交融的氛围。
首联“五日阴云郁不开,千崖萧瑟气悲哉”,开篇即以浓重的阴云和萧瑟的山崖渲染出一种压抑而悲凉的气氛,五日连续的阴雨使得云层厚重,难以散去,千座山崖在这样的天气下显得更加孤寂和凄清。
颔联“祇凭客子青藜杖,拄到仙人白玉台”,转而描述了一位行走在山间、手持青藜杖的旅人,他艰难地攀登至仙人所居的白玉台。这里的“祇”字强调了旅途的唯一性,而“青藜杖”则象征着旅人的坚韧与执着,与“仙人白玉台”的仙境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人间与仙境之间的距离与追求。
颈联“万里风抟天柱动,百灵涛涌雪山来”,进一步描绘了自然界的壮丽景象。万里长空中的狂风仿佛在推动着天柱摇动,而百川之水汇聚成涛,雪山似乎也在汹涌而来。这两句通过夸张的手法,展现了自然界力量的宏伟与壮观,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内心对自由与力量的向往。
尾联“俱言石洞堪龙卧,不遣荆南驾鹤回”,最后两句则以神话传说为依托,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石洞被认为是龙的栖息之地,而“不遣荆南驾鹤回”则意味着即使有机会离开尘世,诗人也不愿离去,宁愿选择在这样的环境中隐居,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这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以及对超脱世俗的追求。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雾雨中太和宫的描绘,展现了自然景观的壮美与深邃,同时也寄托了诗人对自由、隐逸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具有浓郁的意境美和情感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