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诗句大全>汉皇若听三书谏,未必先生便肯仙全文

汉皇若听三书谏,未必先生便肯仙

出处:《题梅仙坛
宋 · 刘霆午
吏隐清风几百年,长松脩竹满坛前。
汉皇若听三书谏,未必先生便肯仙

拼音版原文

yǐnqīngfēngbǎiniánchángsōngxiūzhúmǎntánqián

hànhuángruòtīngsānshūjiànwèixiānshēng便biànkěnxiān

注释

吏:官吏。
隐:隐居。
清风:清新的风。
几百年:数百年。
长松:高大的松树。
脩竹:修长的竹子。
满:充满。
坛前:坛子前面。
汉皇:汉朝的皇帝。
若:如果。
听:听取。
三书:三次劝谏的文书。
谏:劝告。
未必:不一定。
先生:对有学问的人的尊称。
便:就。
肯:愿意。
仙:成仙。

翻译

官吏隐居在清风中已数百年,
长长的松树和修长的竹子环绕在坛前。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词人刘霆午的《题梅仙坛》,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感悟。

"吏隐清风几百年"一句,以“吏”指古时掌管文献档案的小官吏,暗示历史悠久,清风如同岁月的见证,静默无声却又清晰可辨。"长松脩竹满坛前"则描绘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景象,长松和脩竹在梅仙坛前郁郁葱葱,形成鲜明对比。

接着两句"汉皇若听三书谏,未必先生便肯仙",诗人借用古代“三书”即《尚书》、《春秋》、《易经》的典故,提出了一个假设性的问题:如果汉朝的皇帝能够倾听儒家三部圣书中的谏言,那么即使是先生(可能指孔子或者其他圣贤),也不一定愿意成仙。这两句表达了对权力和真理之间关系的思考,以及对于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的抉择。

整首诗通过古典文化的引用和自然景物的描绘,展示了诗人深邃的思想和对历史智慧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