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就已无陈日月,时清长是宋山川
出处:《题天台国清寺》
宋 · 王十朋
十里松声接涧泉,清音入耳夜无眠。
宜于四绝中称绝,谁向三贤后更贤。
寺就已无陈日月,时清长是宋山川。
明朝杖屦寻刘阮,不待桃花入洞天。
宜于四绝中称绝,谁向三贤后更贤。
寺就已无陈日月,时清长是宋山川。
明朝杖屦寻刘阮,不待桃花入洞天。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天台国清寺的宁静与庄严,通过细腻的自然景观和历史人文的交织,展现了诗人对这座古刹的独特感悟。
首句“十里松声接涧泉”,以“十里”形容松林之广袤,松涛与山涧泉水相接,营造出一种深远而清幽的氛围。次句“清音入耳夜无眠”,点明了这种自然之声的纯净与和谐,使得夜晚的寂静不再单调,反而成为一种难以忘怀的美妙体验。
“宜于四绝中称绝,谁向三贤后更贤”两句,将国清寺的名声与古代圣贤相提并论,表达了对寺中高僧德行的敬仰与推崇,同时也暗示了其在佛教文化中的独特地位。
“寺就已无陈日月,时清长是宋山川”则通过时间的流逝与历史的变迁,强调了国清寺作为文化传承的永恒价值,即便历经岁月沧桑,其精神与影响依然如同宋代的山川一样,长存不衰。
最后,“明朝杖屦寻刘阮,不待桃花入洞天”一句,借用《桃花源记》中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未来探访国清寺的期待与向往,希望在未来的某一天,能够亲身体验到那种超脱世俗、心灵净化的神秘之旅。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赞美了天台国清寺的自然美景与深厚文化底蕴,也寄托了诗人对于精神追求与文化传承的深切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