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朝勤恤隐,吾道足亲民
出处:《孟子开宰馀杭二首 其一》
宋 · 袁说友
畿邑三年令,先声百里春。
公朝勤恤隐,吾道足亲民。
不作劳人想,犹堪发刃新。
从渠清俗论,峨豸已知津。
公朝勤恤隐,吾道足亲民。
不作劳人想,犹堪发刃新。
从渠清俗论,峨豸已知津。
注释
畿邑:京城。令:政令。
先声:先传开。
春:春风。
公朝:朝廷。
勤恤:勤于体恤。
隐:疾苦。
亲民:利于民众。
劳人:劳苦的人。
发刃新:新磨的刀刃。
清俗论:清廉的评论。
峨豸:獬豸。
知津:明了道路。
翻译
京城三年的政令,如春风先吹遍百里。在朝廷上,他勤于体恤百姓疾苦,推行的政策利于民众。
他不以劳苦自居,依然充满活力,如同新磨的刀刃。
任凭他人评论他的清廉,他已像獬豸(古代神兽,象征公正)那样明了是非道路。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袁说友所作的《孟子开宰馀杭二首》中的第一首。诗中表达了作者对于担任地方官职的期待和责任感。"畿邑三年令,先声百里春"描绘了他作为官员即将治理的地方,以良好的政令预示着春天般的革新气象。"公朝勤恤隐,吾道足亲民"体现了他对百姓疾苦的关心和推行仁政的决心,强调了为政以民为本的理念。
"不作劳人想,犹堪发刃新"表达了他不求个人名利,而是希望通过新的举措推动改革的决心。"从渠清俗论,峨豸已知津"则以峨豸(古代獬豸冠象征公正)自比,表明他将以公正无私的形象引导社会风气,清廉自守。
整体来看,这首诗展现了袁说友作为地方官员的高尚情操和理想抱负,以及对民生改善的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