丞乎岂负子,行矣勿蹉跎
我等游燕冀,操舟河上过。
路逢两父老,白髭鬓皤皤。
自言令斯邑,前后知几何。
岂弟如父母,张令良不多。
往者不可作,来者谁同科。
吏治日芜秽,民病日沉痾。
语罢还太息,继以涕滂沱。
何况十年来,无岁无干戈。
黄尘迷道路,白骨?陂陀。
原田自膴膴,孰种麦与禾。
遗黎转茕茕,短褐不至腂。
念此丧乱际,思治意则那。
今焉亦已幸,得见羲与娥。
脱之涂炭中,所重在抚摩。
视民有如伤,圣德无偏颇。
载粮往赈给,下令蠲烦苛。
之子青云彦,绿发颜如酡。
壮志在经济,夙学崇丘轲。
一旦?推择,职此非由他。
丈夫贵立事,岁月如奔波。
丞乎岂负子,行矣勿蹉跎。
赠以辛苦辞,酌以金叵罗。
报政抑何日,天门郁嵯峨。
鉴赏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苏伯衡所作的《送李丞赴堂邑》,通过描绘堂邑县的现状和李丞即将赴任的情景,展现了诗人对地方治理的深切关注以及对新官的勉励之情。
首句“堂邑古壮县,地滨白通河”,点出堂邑县的历史地位和地理位置,暗示其历史的悠久和环境的优越。接着,“我等游燕冀,操舟河上过”描绘了诗人与友人游览时的场景,为下文的叙述铺垫。
“路逢两父老,白髭鬓皤皤”描绘了诗人途中遇到的两位年迈的父老,他们的形象刻画了当地百姓的苍老与辛劳。接下来,“自言令斯邑,前后知几何。岂弟如父母,张令良不多”通过父老的自述,反映了堂邑县治理的艰难与不足,强调了前任官员的温和与贤能。
“往者不可作,来者谁同科。吏治日芜秽,民病日沉痾”表达了对过去治理的遗憾和对未来治理的期待,指出官府治理日益败坏,百姓疾苦日益加重。父老的叹息与泪水,以及对十年战乱的描述,进一步凸显了堂邑县的困境。
“黄尘迷道路,白骨被陂陀。原田自膴膴,孰种麦与禾。遗黎转茕茕,短褐不至腂”通过具体的景象描绘,展现了战争带来的破坏与荒凉,以及百姓生活的困顿。最后,“念此丧乱际,思治意则那。今焉亦已幸,得见羲与娥。脱之涂炭中,所重在抚摩”表达了诗人对治理的渴望与对新官的期待,希望新官能够带来改变,减轻百姓的苦难。
“视民有如伤,圣德无偏颇。载粮往赈给,下令蠲烦苛”强调了新官应以百姓为重,施行仁政,减轻赋税,提供救济。接着,“之子青云彦,绿发颜如酡。壮志在经济,夙学崇丘轲”赞美了李丞的才华与志向,期望他能像古代贤臣一样,致力于国家的治理。
“一旦被推择,职此非由他。丈夫贵立事,岁月如奔波”表达了对李丞被选任的肯定,鼓励他珍惜机会,不负众望。最后,“丞乎岂负子,行矣勿蹉跎。赠以辛苦辞,酌以金叵罗。报政抑何日,天门郁嵯峨”是对李丞的勉励,希望他能够迅速展现才能,为国家做出贡献,并祝愿他在仕途上取得成功。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生动,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问题,也体现了诗人对地方治理的深刻思考和对新官的殷切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