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江路断偏为寄,入岭人频懒作书
出处:《寄澹归二首》
明 · 释函是
下江路断偏为寄,入岭人频懒作书。
不能仰面成疏放,强欲诛茅似有馀。
峰抱石坪宜架阁,屋连荒垄且开畬。
前途未必无知己,却较还山得自如。
不能仰面成疏放,强欲诛茅似有馀。
峰抱石坪宜架阁,屋连荒垄且开畬。
前途未必无知己,却较还山得自如。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身处偏远之地,与外界联系不便的孤独感。首联“下江路断偏为寄,入岭人频懒作书”中,“下江路断”暗示了与外界的隔绝,“偏为寄”则表达了诗人试图通过书信与外界保持联系的努力,但“入岭人频懒作书”又透露出这种努力的艰难和无奈。
颔联“不能仰面成疏放,强欲诛茅似有馀”进一步揭示了诗人的内心状态。诗人无法像隐士那样自由自在地生活,只能勉强在山中建造茅屋,这既是对现实处境的无奈接受,也流露出一种不甘心的抗争情绪。
颈联“峰抱石坪宜架阁,屋连荒垄且开畬”转而描写自然环境,山峰环绕,石坪上适宜搭建木架,房屋与荒地相连,显示出诗人对周围环境的适应与利用。这里既有对自然美的欣赏,也有对生存条件的适应。
尾联“前途未必无知己,却较还山得自如”表达了诗人对未来仍抱有希望,认为即使在偏远之地,也可能找到知音,同时也流露出一种对回归山林生活的向往,渴望获得心灵上的自由和平静。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身处偏远、与世隔绝的生活状态,以及在困境中寻求精神寄托和自我安慰的心境,体现了明代文人面对逆境时的坚韧与超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