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一望水漫漫,去路遥随眼界宽
出处:《送宜禅人之姑苏》
元末明初 · 梵琦
洞庭一望水漫漫,去路遥随眼界宽。
红蓼白蘋秋正好,不知谁把钓鱼竿。
红蓼白蘋秋正好,不知谁把钓鱼竿。
鉴赏
此诗《送宜禅人之姑苏》由元末明初诗人梵琦所作,描绘了一幅洞庭湖畔送别僧侣的景象,充满了淡淡的离愁与对自然美景的赞美。
首句“洞庭一望水漫漫”,开篇即以广阔的洞庭湖为背景,通过“望”字引出诗人远眺的视角,将读者带入一个辽阔无垠的水天一色之中。“漫漫”二字,不仅形容了湖面的广阔,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思绪悠长,仿佛与这浩渺的湖水相呼应。
次句“去路遥随眼界宽”,在描述了湖面的辽阔之后,诗人进一步点明了禅人即将前往的目的地——姑苏。这里的“去路遥”既指实际的路程遥远,也暗含着对禅人旅途艰辛的关切和祝福。而“眼界宽”则表达了诗人对禅人开阔心胸的期待,希望他能以更加宽广的视野面对未来的旅程。
第三句“红蓼白蘋秋正好”,诗人转而描写洞庭湖畔的秋景,红蓼与白蘋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色彩鲜明、生机勃勃的画面。这一句不仅展现了自然之美,也寓意着禅人即将踏上旅途之时,内心充满希望与宁静,如同这秋日的湖畔一样美好。
最后一句“不知谁把钓鱼竿”,以一个疑问句收尾,既是对禅人即将开始的旅程中可能遇到的未知事物的思考,也是对禅人智慧与心境的赞许。钓鱼竿在这里象征着禅人将要面对的生活与修行中的挑战,而“不知谁”则暗示了禅人将独自面对这些挑战,展现出其独立自主的精神风貌。
整首诗通过对洞庭湖畔景色的描绘,以及对禅人旅途的祝愿,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欣赏和对友人离别的感慨,同时也蕴含了对禅修生活深邃哲理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