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利墟边首夏时,家家蛮布有蕉丝
出处:《舟经金利作》
明末清初 · 屈大均
金利墟边首夏时,家家蛮布有蕉丝。
木棉花尽犹无叶,榕树根多复作枝。
西水正愁双峡急,东风莫使片帆迟。
鹧鸪本是催归鸟,啼遍春山人未知。
木棉花尽犹无叶,榕树根多复作枝。
西水正愁双峡急,东风莫使片帆迟。
鹧鸪本是催归鸟,啼遍春山人未知。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明末清初时期,诗人乘舟经过金利墟时所见的景象与内心感受。首句“金利墟边首夏时”,点明地点与季节,初夏时节,金利墟边一片生机勃勃。接着,“家家蛮布有蕉丝”一句,展现了当地居民的生活状态,家家户户都用着带有蕉丝的蛮布,充满生活气息。
“木棉花尽犹无叶,榕树根多复作枝”两句,运用对比手法,木棉花虽已凋谢,但榕树却依然繁茂,展现出自然界的顽强生命力。榕树的根部发达,甚至重新长出新枝,象征着生生不息。
“西水正愁双峡急,东风莫使片帆迟”表达了诗人对航行安全的担忧,西水处双峡湍急,东风若使船只延误,恐有危险。这两句既体现了对自然环境的敬畏,也流露出诗人对旅途安全的关切。
最后,“鹧鸪本是催归鸟,啼遍春山人未知”以鹧鸪鸟的啼声作为结语,鹧鸪鸟常被视为催促归家的象征,它们在春山中不停地啼叫,却似乎无人知晓其深意。这一句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思乡之情,以及对远方家人的思念。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观察和丰富的联想,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敏锐感知,以及对家乡和亲人深切的思念之情,具有浓郁的情感色彩和深刻的哲理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