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穿竹径高低合,人似桃源咫尺迷
出处:《和任宪使枉驾南岩兼纪湖堤新成》
明 · 唐伯元
寻花问柳傍湖西,公暇何妨客共携。
柳色晴娇骢马道,花香春砌长公堤。
洞穿竹径高低合,人似桃源咫尺迷。
自有丹梯生羽翼,不须僧话證菩提。
柳色晴娇骢马道,花香春砌长公堤。
洞穿竹径高低合,人似桃源咫尺迷。
自有丹梯生羽翼,不须僧话證菩提。
鉴赏
此诗描绘了一幅春日游湖的雅致画卷。首句“寻花问柳傍湖西”,以“寻”、“问”二字生动地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好奇与探索之心,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春日场景中。接着,“公暇何妨客共携”一句,既体现了诗人的闲适生活态度,也暗示了与友人共享这份美好时光的情趣。
“柳色晴娇骢马道,花香春砌长公堤”两句,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一幅春光明媚、柳绿花红的画面。柳色在晴空下显得格外娇嫩,与行进中的骢马形成和谐的对比;而花香则随着春风飘散在长堤之上,营造出一种温馨而浪漫的氛围。
“洞穿竹径高低合,人似桃源咫尺迷”进一步渲染了诗境的幽静与神秘。竹径蜿蜒,高低错落,仿佛通向一个隐秘的世界;而置身其中的人,如同误入桃花源,迷失于这美妙的景致之中,体验着远离尘嚣的宁静与愉悦。
最后,“自有丹梯生羽翼,不须僧话證菩提”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精神境界的追求与向往。丹梯象征着通往更高层次的精神之路,羽翼则寓意着自由飞翔的灵魂。诗人认为,无需借助外在的教义或仪式,内心的觉醒与成长便能引领自己达到心灵的升华,实现自我超越。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与深刻的哲思,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欣赏与对内心世界的探索,是一首富有意境与哲理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