偃盖倒生多至地,飞枝斜出亦成峰
明末清初 · 屈大均
一松缭绕一芙蓉,松似藤萝不似松。
偃盖倒生多至地,飞枝斜出亦成峰。
云林掩映皆巢鹤,石笋参差是箨龙。
多谢山僧能画得,苍髯巧作老人容。
偃盖倒生多至地,飞枝斜出亦成峰。
云林掩映皆巢鹤,石笋参差是箨龙。
多谢山僧能画得,苍髯巧作老人容。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山水画卷,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松树与芙蓉的和谐共生,以及自然界的生机与活力。
首句“一松缭绕一芙蓉”,开篇即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画面的主体——一株松树环绕着一朵芙蓉,两者相得益彰,既展现了自然界的和谐之美,也暗示了生命的相互依存。
接着,“松似藤萝不似松”一句,巧妙地运用比喻,将松树比作藤萝,不仅突出了松树的柔韧与生命力,也暗示了松树与周围环境的紧密联系,如同藤萝般缠绕生长。
“偃盖倒生多至地,飞枝斜出亦成峰”两句,进一步描绘了松树的形态特征和生长状态。松树的枝干倒生至地面,形成独特的景观;而飞出的枝条则如山峰般挺拔,展现出松树的坚韧与壮观。
“云林掩映皆巢鹤,石笋参差是箨龙”两句,通过想象中的景象,展现了松林中的宁静与生机。云雾缭绕的林间,鹤鸟栖息,石笋参差,仿佛是箨龙的化身,增添了画面的神秘与生动。
“多谢山僧能画得,苍髯巧作老人容”最后两句,表达了对山僧艺术才能的赞赏。山僧将松树的苍老与生命力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赋予了松树以人的智慧与慈祥,使得整个画面更加富有情感与深度。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对松树与芙蓉的描绘,展现了自然界的生命力与和谐之美,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赞美,以及对艺术创作的深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