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诗句大全>寄声同燕社,明月又秋砧全文

寄声同燕社,明月又秋砧

宋 · 陈傅良
教子时开卷,逢人强整襟。
再贫看晚节,多病得初心。
地僻茭莲好,山低竹树深。
寄声同燕社,明月又秋砧

注释

教子:教育子女。
开卷:打开书卷学习。
逢人:遇见他人。
强整襟:刻意整理衣襟显得正式。
再贫:即使贫穷。
晚节:晚年的行为或品德。
初心:最初的决心或本心。
地僻:偏远的地方。
茭莲:水生植物,如茭白和莲花。
好:优美。
山低:山势低矮。
竹树深:竹林树木茂密。
燕社:比喻志同道合的人群。
明月:明亮的月亮。
秋砧:秋天捣衣的声音。

翻译

教导孩子时翻开书卷,遇见人就整理衣襟以示庄重。
即使生活贫困也能坚守晚年的品行,疾病缠身却更能保持最初的本心。
地处偏僻,茭白莲花盛开,山势低矮,竹林树木幽深。
向同伴们传达我的心声,明月当空,又听见秋天捣衣的声音。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学者陈傅良的《止斋即事二首(其二)》。诗人以教子和日常生活的描绘,展现出一种淡泊而坚韧的人生态度。首句“教子时开卷”表达了对后代的教育重视,通过读书传承知识与品德;“逢人强整襟”则体现了诗人即使在与人交往中也保持端庄严谨的品性。

接下来,“再贫看晚节,多病得初心”两句,诗人强调即使生活贫困,也要坚守晚年的节操,疾病缠身时仍能不忘初心,体现出其坚韧不屈的精神风貌。后两联“地僻茭莲好,山低竹树深”描绘了宁静而清幽的自然环境,暗示诗人内心的恬淡与隐逸之志。

最后,“寄声同燕社,明月又秋砧”以燕雀为友,寓言自己与志同道合的人共度时光,同时借明月和秋砧的意象,表达了对时光流转和季节更迭的感慨,以及对家国之思的寄托。

整体来看,这首诗寓教于景,寓情于物,展现了陈傅良淡泊名利、坚守初心的生活态度和高尚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