矫矫先生竟何往,痴儿犹认石为羊
出处:《郊行感怀 其三》
宋 · 林季仲
竹光野色净祠堂,古木千章俨在傍。
矫矫先生竟何往,痴儿犹认石为羊。
矫矫先生竟何往,痴儿犹认石为羊。
注释
竹光:竹林的清亮光芒。野色:野外的景色。
净祠堂:洁净的神祠。
古木:古老的树木。
千章:成千上万。
俨在傍:整齐地排列在旁边。
矫矫:刚健的样子。
先生:对有学问的人的尊称。
竟何往:究竟去了哪里。
痴儿:愚笨的孩子。
石为羊:误将石头看作羊。
翻译
竹林的清光与野外的景色使神祠显得格外洁净,古老的树木成千上万,整齐地排列在祠堂旁边。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静谧而略带寂寥的乡村景象。"竹光野色净祠堂",通过竹影与野外景色的映衬,展现出祠堂的清幽与宁静,暗示着这里曾是乡间的重要祭祀场所。"古木千章俨在傍"进一步强调了古老树木的庄重与历史感,它们静静地守护着祠堂,仿佛诉说着过往的故事。
然而,诗人接下来转向对人物的感慨:"矫矫先生竟何往",这里的"矫矫先生"可能是指一位品行出众或学问高深的人物,但已经不知去向,流露出一种物是人非的失落感。最后一句"痴儿犹认石为羊"则以儿童的天真无知反衬出成人的世事变迁,寓言般地表达了对时光流逝和人事变迁的深深感叹。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景生情,通过祠堂、古木和人们对过去的回忆,表达了诗人对历史沉淀的敬仰以及对人事无常的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