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不斸元无恨,莫放神光上斗牛
出处:《野渡用前韵》
宋 · 陆游
十里平沙到渡头,溪山合向画图收。
老僧赴供袈裟古,醉叟行歌䆉稏秋。
断岸烟迷耕处草,孤村雨送钓时舟。
龙泉不斸元无恨,莫放神光上斗牛。
老僧赴供袈裟古,醉叟行歌䆉稏秋。
断岸烟迷耕处草,孤村雨送钓时舟。
龙泉不斸元无恨,莫放神光上斗牛。
拼音版原文
注释
十里:形容距离很长。渡头:渡口。
溪山:小溪和山峦。
画图:画卷。
老僧:年长的僧人。
袈裟:僧人的法衣。
醉叟:喝醉的老人。
䆉稏:稻谷。
断岸:破碎的河岸。
烟迷:烟雾弥漫。
孤村:孤立的村庄。
钓时舟:钓鱼归来的船。
龙泉:传说中的宝剑名。
斸:挖掘。
元:本来。
神光:宝剑的光芒。
斗牛:北斗星中的斗宿和牛宿。
翻译
从十里平沙延伸到渡口边,山水美景仿佛被收入画卷中。老僧穿着古老的袈裟去供奉,醉汉在秋天的稻田旁吟唱着。
岸边烟雾弥漫,看不清耕作的地方,孤独的村庄在雨中迎来钓鱼归来的舟。
即使不再挖掘龙泉宝剑,也并无遗憾,只是别让它的神光照亮了北斗星斗牛座。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富有诗意的田园景象。首句“十里平沙到渡头”展现了辽阔的沙岸延伸至渡口,给人以空旷之感。接下来,“溪山合向画图收”进一步强调了景色之美,仿佛整个画面都被自然的笔触精心收进画卷之中。
“老僧赴供袈裟古”描绘了一位身披古老袈裟的僧人,他可能是去渡口附近的小寺做日常的供奉,增添了岁月静好的氛围。而“醉叟行歌䆉稏秋”则刻画了一位醉酒的老人,在秋天的稻田间悠然歌唱,生活闲适,充满田园乐趣。
“断岸烟迷耕处草”通过烟雾缭绕的田野和草丛,描绘出一种朦胧而神秘的意境,暗示着农耕生活的恬淡与自然的和谐。“孤村雨送钓时舟”则描绘了雨中孤零零的村庄,渔舟在雨中悠然出行,增添了画面的动态感。
最后两句“龙泉不斸元无恨,莫放神光上斗牛”,诗人借“龙泉”之名,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满足和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告诫不要让神灵的力量超越其应有的位置,暗含了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思考。
总的来说,陆游的这首《野渡》以其细腻的笔触和深沉的哲理,展现了宋代文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