拈花略示如来意,顿悟文心净六尘
出处:《玉佛》
清 · 金朝觐
见说西方有圣人,权将玉质奉金身。
幽龛合现庄严相,寰宇常随去住因。
最上菩提归宝觉,无馀灭度豁迷津。
拈花略示如来意,顿悟文心净六尘。
幽龛合现庄严相,寰宇常随去住因。
最上菩提归宝觉,无馀灭度豁迷津。
拈花略示如来意,顿悟文心净六尘。
鉴赏
此诗《玉佛》由清代诗人金朝觐所作,通过对玉佛的描绘,展现了佛教中对圣人的崇敬与追求觉悟的主题。
首句“见说西方有圣人”,开篇即点明了佛教信仰的核心——西方极乐世界中的圣人,引出对圣人形象的想象与向往。接着,“权将玉质奉金身”一句,以玉与金的材质对比,象征着对圣人至高无上的尊崇与膜拜,玉的温润与金的华贵共同构成了对圣人形象的完美诠释。
“幽龛合现庄严相,寰宇常随去住因”两句,进一步描绘了玉佛所在之处的神圣与庄严,以及其对宇宙万物的影响,体现了佛教中“因果报应”的哲学思想,强调了玉佛的存在对于宇宙秩序的重要性。
“最上菩提归宝觉,无馀灭度豁迷津”则表达了通过修行达到最高觉悟境界的追求,以及最终实现解脱、消除迷惑的愿景,体现了佛教追求精神自由与智慧觉醒的核心理念。
最后,“拈花略示如来意,顿悟文心净六尘”以“拈花微笑”的典故,巧妙地传达了佛教中顿悟的精髓,即通过直观的启示,直接领悟佛法真谛,净化心灵,去除杂念,达到内心的清净与和谐。
整首诗以玉佛为载体,不仅展现了佛教文化的深邃与博大,也蕴含了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以及对内心世界的探索与净化,体现了诗人对佛教精神的深刻理解和艺术化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