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诗句大全>仕宦岂不荣,有时缠忧悲全文

仕宦岂不荣,有时缠忧悲

出处:《和陶咏三良
宋 · 苏轼
此生太山重,忽作鸿毛遗。
三子死一言,所死良已微。
贤哉晏平仲,事君不以私。
我岂犬马哉,从君求盖帷。
杀身固有道,大节要不亏。
君为社稷死,我则同其归。
顾命有治乱,臣子得从违。
魏颗真孝爱,三良安足希。
仕宦岂不荣,有时缠忧悲
所以靖节翁,服此黔娄衣。

拼音版原文

shēngtàishānzhòngzuò鸿hóngmáo

sānyánsuǒliángwēi

xiánzāiyànpíngzhòngshìjūn

quǎnzāicóngjūnqiúgàiwéi

shāshēnyǒudàojiéyàokuī

jūnwèishètóngguī

mìngyǒuzhìluànchéncóngwéi

wèizhēnxiàoàisānliángān

shìhuànróngyǒushíchányōubēi

suǒjìngjiéwēngqiánlóu

注释

太山:比喻极大的重量或责任。
鸿毛:比喻极轻之物,这里表示对比。
三子:指三个儿子。
微:轻微,微不足道。
晏平仲: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
私:个人私利。
盖帷:遮蔽风雨的帷幕,比喻庇护。
大节:重要的原则或操守。
社稷:古代国家的代称,象征国家和人民。
黔娄衣:黔娄,战国时人,以贫贱自守,这里指简朴生活。

翻译

此生如泰山般沉重,忽然变得轻若鸿毛。
三个儿子因一句话而亡,他们的牺牲实在微不足道。
晏平仲真是贤德,侍奉君主从不夹带私心。
我难道只像犬马一样,只为得到君王的庇护?
牺牲自己总该遵循道义,大节不能有丝毫亏损。
君王为国家而死,我愿与他同赴生死。
君王临终遗命关乎治乱,臣子有权选择遵从或违背。
魏颗的孝顺和爱心,三良的行为又怎能相比?
做官难道不荣耀?但也有时会陷入忧虑悲伤。
因此,陶渊明效仿黔娄,选择了清贫的生活。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苏轼所作,名为《和陶咏三良》。诗中表达了诗人对于古代忠臣晏平仲的赞美,以及自己对于忠诚节操的自勉。

“此生太山重,忽作鸿毛遗。”这一句通过比喻手法,将生命比作重如泰山,而转瞬即逝如同轻飘的鸿毛,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无常的感慨。

“三子死一言,所死良已微。”这两句是说晏平仲为了国家的安危,即使牺牲了三个儿子,也不改初衷,可见其忠诚之心。

“贤哉晏平仲,事君不以私。”诗人对晏平仲的品行给予极高评价,他的事奉君王,不以个人情感为转移。

“我岂犬马哉,从君求盖帷。”这一句表达了诗人的自比,他并非如犬马一般,只因忠诚于君,而求得一份遮风避雨的庇护。

“杀身固有道,大节要不亏。”这两句强调了忠臣为国捐躯,乃是大义所在,对于节操的坚守不曾有所亏损。

“君为社稷死,我则同其归。”诗人表达了与君王共命运的决心,如君王为了国家而死,他也将随之而去。

“顾命有治乱,臣子得从违。”这一句是在说君主对国事的命令,有时会因时势的变化而有所不同,作为臣子,有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决定是否遵循。

“魏颗真孝爱,三良安足希。”这里提到了历史上的忠臣魏颗和三良,他们的忠诚与孝顺,是诗人所钦佩且难以企及的典范。

“仕宦岂不荣,有时缠忧悲。”虽然仕途之路本应光荣,但诗人却因为种种原因而感到困顿与悲哀。

“所以靖节翁,服此黔娄衣。”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的自嘲和无奈,他虽未能成为像晏平仲那样的忠臣,只得以一介书生之身,穿着简陋的衣物来寄托自己对于忠诚节操的向往。

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苏轼对古代忠臣的崇敬,更通过自身的处境与心声,表达了个人对于忠诚、节操的执着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