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贱本殊伦,祸福无常理
大宝不发光,常恐逼神忌。
宁作井中泥,毋为江上水。
水清起波澜,泥浊甘同弃。
宁为井中蛙,毋作枝间翠。
枝高弋者慕,井深终有底。
达人置其身,不以众趋地。
卑污胜高明,高明吾深耻。
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比贵贱、祸福、水与泥、蛙与翠鸟的不同命运,表达了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诗人以“贵贱本殊伦,祸福无常理”开篇,指出世间万物在地位和命运上的差异,并强调这些变化并无固定规律,充满了不确定性。
接着,“大宝不发光,常恐逼神忌”一句,可能暗喻了权力或财富的追求可能导致的危险,以及对神灵或命运的恐惧。诗人似乎在告诫人们,不应过分追求物质或地位,以免招致不可预测的后果。
“宁作井中泥,毋为江上水”,诗人选择将自己比喻为井中的泥,宁愿处于相对稳定、不受外界干扰的状态,而不愿成为江河之水,随时可能受到波涛的冲击。这反映了诗人对于稳定和平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动荡不安生活的避讳。
“水清起波澜,泥浊甘同弃”,进一步阐述了水与泥的不同状态和命运,水因清澈而易引起波澜,最终可能被抛弃;泥则因浑浊而得以保全。这里隐含着对人生态度的反思,提醒人们保持低调和谦逊,避免因过于显眼而遭受损失。
“宁为井中蛙,毋作枝间翠”,诗人又将自己比作井中的青蛙,虽然视野有限,但生活稳定;而枝间的翠鸟,虽然自由翱翔,却时刻面临被猎杀的风险。这一对比强调了安全与自由之间的权衡,以及对现状的满足。
“枝高弋者慕,井深终有底”,指出高处的翠鸟容易成为猎人的目标,而井中的青蛙则有固定的深度,相对安全。这不仅是对自然现象的描述,也是对社会现象的隐喻,暗示了在权力、财富或地位的追逐中,风险与代价并存。
最后,“达人置其身,不以众趋地。卑污胜高明,高明吾深耻”,诗人表达了对达人的智慧和自我定位的赞赏,认为低微而纯洁的生活状态优于高高在上却充满污点的生活。这体现了诗人对道德品质和内心纯净的重视,以及对社会普遍追求的功利主义倾向的批判。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比喻和对比,探讨了人生的各种境遇和选择,以及对不同生活方式的反思和评价。它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独特洞察,也传达了对于人生价值和道德追求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