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彼庙堂人,正应忧燮理
出处:《久雨效乐天体》
宋 · 司马光
雨多虽可厌,气凉还可喜。
欲语口慵开,无眠身懒起。
一榻有馀宽,一饭有馀美。
想彼庙堂人,正应忧燮理。
欲语口慵开,无眠身懒起。
一榻有馀宽,一饭有馀美。
想彼庙堂人,正应忧燮理。
注释
雨多:形容雨量大。可厌:令人不悦。
气凉:指天气变凉爽。
可喜:令人愉快。
欲语:想要说话。
口慵开:懒得开口。
无眠:无法入睡。
身懒起:身体懒得起床。
一榻:一张床。
馀宽:多余的空间。
一饭:一顿饭。
馀美:额外的美味。
庙堂人:朝廷官员。
燮理:治理国家,调和事务。
翻译
尽管雨多令人厌烦,但天气转凉也让人感到欣喜。想要说话却懒得开口,夜里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一张床绰绰有余地宽敞,一顿饭也觉得格外美味。
想象那些朝廷中的人,此刻应该正为治理国家忧虑不已。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细腻的生活场景,通过对比和反差手法,表达了诗人在久雨中的内心感受。开篇两句“雨多虽可厌,气凉还可喜”展示了诗人对于连绵秋雨的情感矛盾。一方面,长时间的雨水可能会让人感到厌倦;另一方面,清凉的空气又带来了些许愉悦之情。紧接着,“欲语口慵开,无眠身懒起”则描绘了诗人在这种天气下的惰性和舒适感,他想说话却因为懒散而未能开口,想要睡觉但因身体的懒洋洋而不愿意起来。这两句生动地展现了人们在雨天里常有的放松状态。
接下来的“一榻有馀宽,一饭有馀美”则是对这种生活的进一步描写。诗人享受着闲适的时光,每一张床都显得格外宽敞,每一餐食物都带着额外的美味。这不仅是对物质条件的满足,也反映了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最后,“想彼庙堂人,正应忧燮理”则转向了对比,诗人在自己的小天地里享受安逸时,却不忘思考那些可能在雨中忙碌于庙堂修缮的人们,他们此刻应当是满心忧虑。这一转折,不仅增添了诗歌的深度,也体现了诗人的社会关怀和同情心。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营造出一个既有个人内省也有社会关注的丰富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