乃知天地间,胜事殊未毕
出处:《湖亭晚望残水》
唐 · 白居易
湖上秋泬寥,湖边晚萧瑟。
登亭望湖水,水缩湖底出。
清渟得早霜,明灭浮残日。
流注随地势,洼坳无定质。
泓澄白龙卧,宛转青蛇屈。
破镜折剑头,光芒又非一。
久为山水客,见尽幽奇物。
及来湖亭望,此状难谈悉。
乃知天地间,胜事殊未毕。
登亭望湖水,水缩湖底出。
清渟得早霜,明灭浮残日。
流注随地势,洼坳无定质。
泓澄白龙卧,宛转青蛇屈。
破镜折剑头,光芒又非一。
久为山水客,见尽幽奇物。
及来湖亭望,此状难谈悉。
乃知天地间,胜事殊未毕。
拼音版原文
注释
湖上:湖面上。秋泬寥:形容秋天的空旷寂静。
萧瑟:形容环境凄凉。
登亭:登上亭子。
水缩:湖水退去。
湖底出:湖底露出。
渟:形容湖水静止。
早霜:清晨的霜。
明灭:忽明忽暗。
残日:即将落山的太阳。
流注:水流。
洼坳:低洼和高地。
泓澄:湖水清澈。
白龙卧:比喻湖水的静态美。
宛转:曲折。
青蛇屈:比喻湖岸线的弯曲。
破镜:破碎的镜子,比喻湖面的倒影。
折剑头:断剑的尖头,比喻湖面的光影。
幽奇物:奇特的自然景观。
及来:等到。
难谈悉:难以详尽描述。
胜事:美好的事情。
殊未毕:还没有结束。
翻译
湖面上秋天的夜晚寂静而空旷,湖边的傍晚显得凄凉而冷清。登上亭子眺望湖水,湖水退去,湖底显露出来。
清澈的湖面结了早霜,夕阳的余晖在湖面上闪烁不定。
水流随着地势高低流淌,低洼处积水,高地则干涸,形态变化无常。
湖水像一条白色巨龙静静地躺着,弯曲的湖岸线如同青蛇蜿蜒曲折。
湖中的倒影破碎如破镜,又像断剑的尖头,光芒各异。
长久以来我游历山水,见识过许多奇特的景象。
等到来到湖亭远望,这样的景色更是难以言尽。
这才知道天地之间,美好的事物并未结束。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深秋时节的湖上景象,诗人站在湖边的亭子里,看着湖水渐渐干涸,只剩下一片残水。秋天的寒气使得湖面上的霜早早地就覆盖了水面,而夕阳的余晖也只在水面上留下了一丝光芒。
诗中的“登亭望湖水,水缩湖底出”表达了诗人从高处眺望时,湖水似乎收缩到了湖底,只有少部分露出来。这种景象通过对比和夸张,突出了秋天自然界的萧瑟与冷清。
“流注随地势,洼坳无定质”则是说湖水因受地形影响而流动不息,而湖中的洼坳(即凹陷的地方)也没有固定的形状,这种描写传达了自然界的变化无常和生命力的旺盛。
接下来的“泓澄白龙卧,宛转青蛇屈”则是通过比喻手法,将湖水比作安静躺卧的白龙或蜿蜒曲折的青蛇,形象地展现了湖水在秋天的宁静与柔和。
“破镜折剑头,光芒又非一”可能是诗人通过对古代遗物的想象,表达了时间流逝、历史沧桑以及事物变化无常的情感。
最后,“久为山水客,见尽幽奇物。及来湖亭望,此状难谈悉。”则是诗人自述长期在山水间游历,看过许多奇异的景象,但站在这座湖边的亭子上所看到的一切,却又难以用言语表达。
整首诗通过对秋日湖光、湖水变化以及自然界万物的描写,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同时也传递了一种超脱世俗、与自然合一的哲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