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如梦中所见物,所见虽有不可取
出处:《魏侍郎净心阁》
宋 · 释宗杲
伟哉广大寂灭心,譬如虚空不分别。
拟心求净即染污,况复比伦诸佛土。
又如梦中所见物,所见虽有不可取。
如是通达无有疑,净心心义炳然现。
是义现矣难测量,超诸色相离言说。
过去未来现在世,佛及菩萨与声闻。
一切含识有情类,平等于义如实了。
善哉奇特过量人,只以此阁演是义。
演已便息随所缘,亦与梦中无差别。
我以父母所生口,说此无上妙伽陀。
庄严广大寂灭心,为诸来者作饶益。
拟心求净即染污,况复比伦诸佛土。
又如梦中所见物,所见虽有不可取。
如是通达无有疑,净心心义炳然现。
是义现矣难测量,超诸色相离言说。
过去未来现在世,佛及菩萨与声闻。
一切含识有情类,平等于义如实了。
善哉奇特过量人,只以此阁演是义。
演已便息随所缘,亦与梦中无差别。
我以父母所生口,说此无上妙伽陀。
庄严广大寂灭心,为诸来者作饶益。
拼音版原文
鉴赏
这首诗名为《魏侍郎净心阁》,作者为宋代禅宗大师释宗杲。诗中以宏大的视角描绘了"广大寂灭心"的概念,将其比喻为空间中的虚空,既无分别又无所不容。诗人强调,试图通过比较或设定目标去净化心灵反而会引入杂质,连佛土也无法超越这种心境的纯净。接着,他将这种境界比作梦境中的景象,虽然可见却不可执着。
诗人进一步阐述,要通达这种"净心"的真谛,需要超越言语和色相的束缚,对过去、现在和未来都保持平等而真实的理解。无论是佛、菩萨还是声闻众,以及所有有情众生,皆应如此明了。诗中赞美了能深刻领悟并以此教导他人的"奇特过量人",他们在净心阁中传播这一智慧,其效果如同梦幻般无差。
最后,诗人以谦逊的态度,用父母赋予的口舌,宣讲这无上的佛法,旨在庄严和启发人们的寂灭之心,使其成为后来者的有益指引。整首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展现了禅宗对内心世界的独特洞察和教化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