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目两口人,分身卧灵窟
出处:《魏武疑冢》
明 · 范景文
铜雀台已荒,英风起超忽。
西陵秋草外,高坟立突兀。
抔土非无情,千载难销歇。
遗香散空原,行人步明月。
虚冢七十二,未埋英雄骨。
魂游夜归来,自疑无处殁。
四目两口人,分身卧灵窟。
何不垒垒间,题遍汉相碣。
西陵秋草外,高坟立突兀。
抔土非无情,千载难销歇。
遗香散空原,行人步明月。
虚冢七十二,未埋英雄骨。
魂游夜归来,自疑无处殁。
四目两口人,分身卧灵窟。
何不垒垒间,题遍汉相碣。
鉴赏
这首诗《魏武疑冢》由明代诗人范景文创作,通过对历史人物曹操的墓葬之谜进行想象与描绘,展现了对历史人物命运的深沉思考。
开篇“铜雀台已荒,英风起超忽”,以铜雀台的荒废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英雄的逝去,英风超乎常人,引出对曹操的怀念。接着,“西陵秋草外,高坟立突兀”描绘了曹操墓地的景象,虽已成高坟,但依然突兀于草木之间,暗示其地位的不朽。
“抔土非无情,千载难销歇”赞美了曹操的功绩如同泥土一般,虽然平凡,却承载着千年的记忆与敬仰。接下来,“遗香散空原,行人步明月”则通过自然景象的描写,营造了一种宁静而神秘的氛围,仿佛曹操的灵魂在月光下漫步,与世隔绝却又永恒存在。
“虚冢七十二,未埋英雄骨”揭示了曹操墓葬的传说,即有七十二座假墓,实则英雄之骨并未真正安息。这一句不仅增加了故事的神秘色彩,也表达了对曹操命运的复杂情感——既对其功绩表示敬仰,又对其命运的不确定性和悲剧性感到惋惜。
“魂游夜归来,自疑无处殁”进一步描绘了曹操的灵魂在夜晚游荡,似乎在寻找一个真正的归宿,却始终找不到。这种对灵魂归宿的探讨,体现了诗人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
最后,“四目两口人,分身卧灵窟。何不垒垒间,题遍汉相碣。”描述了一个四目两口人的形象,可能是曹操的化身,分身于灵窟之中,暗示着他的精神永存。诗人提出疑问,为何不在墓碑上题写曹操的功绩,让后人永远铭记这位英雄。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邃的情感,展现了对历史人物曹操的缅怀与思考,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生命、死亡以及历史传承的哲学性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