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怜三世食,老恨五男催
出处:《先君澹足公忌日作》
明末清初 · 屈大均
早孤无禄甚,三十七年哀。
不仕空承志,非时敢见才。
贫怜三世食,老恨五男催。
岁岁当残腊,呜呜哭草莱。
不仕空承志,非时敢见才。
贫怜三世食,老恨五男催。
岁岁当残腊,呜呜哭草莱。
鉴赏
这首诗是明末清初诗人屈大均在先父忌日所作,表达了一位失去父亲的中年人对父亲深深的怀念与哀思。
首句“早孤无禄甚”,点明了诗人早年丧父,生活困顿,没有官禄的支撑,流露出一种无奈与悲凉。接着,“三十七年哀”一句,直接表达了诗人对于父亲去世三十七年的哀痛之情,时间的长度强化了情感的深度。
“不仕空承志,非时敢见才。”这两句诗,一方面表达了诗人虽然未能实现父亲的期望,即未入仕途,但内心仍坚守着父亲的遗志;另一方面,也暗示了自己在非正常时期不敢显露才华,可能是因为担心时局动荡,不适合展现个人能力,也可能是在暗指自己在政治上的谨慎与自我保护。
“贫怜三世食,老恨五男催。”这两句描绘了家庭生活的艰辛与压力。诗人因贫困而怜惜家族三代人的饮食,同时,作为五个儿子的父亲,他深感年老时的焦虑与责任之重。这里既有对家庭经济状况的担忧,也有对子女成长与未来发展的忧虑。
最后,“岁岁当残腊,呜呜哭草莱。”每年到了年末,诗人便会在荒野之地哭泣,这既是对父亲去世的哀悼,也是对自己人生境遇的感慨。通过这样的描写,诗人将个人的情感与对父亲的怀念紧密相连,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深情与哀愁。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对个人经历和情感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父亲深切的怀念与哀思,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背景下普通家庭的生活困境与个人命运的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