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罗始何日,遂使风俗成
出处:《悲野雀》
明末清初 · 施闰章
枌榆繁羽族,琐细无定名。
所谋非稻粱,不与鸡鹜争。
张罗始何日,遂使风俗成。
机发尽掩覆,一罗歼群生。
持此饮啄具,充君鼎俎烹。
苦惭托体微,不足一杯羹。
同类为啾啾,失侣长哀鸣。
君辍筵上箸,请听檐外声。
所谋非稻粱,不与鸡鹜争。
张罗始何日,遂使风俗成。
机发尽掩覆,一罗歼群生。
持此饮啄具,充君鼎俎烹。
苦惭托体微,不足一杯羹。
同类为啾啾,失侣长哀鸣。
君辍筵上箸,请听檐外声。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田野中鸟雀的悲惨境遇。"枌榆繁羽族"写出了鸟儿众多,栖息在榆树和枣树之间。然而,它们"琐细无定名",没有特定的名字,暗示其平凡无奇。诗人感慨它们"所谋非稻粱,不与鸡鹜争",它们并不追求高位厚禄,只是自然地觅食,却因此遭到人类的捕杀。
"张罗始何日,遂使风俗成",诗人质问何时开始人们设置了网罗,导致这种残酷的风俗形成。"机发尽掩覆,一罗歼群生",形象地描述了鸟儿们在罗网下无处可逃,大批死亡的场景。这些鸟儿的牺牲,只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口腹之欲。
"苦惭托体微,不足一杯羹",表达了鸟儿们对自己微小生命的无奈,认为自己连一顿饭都不足以填饱人的口腹。接下来,诗人借"同类为啾啾,失侣长哀鸣",描绘了鸟儿们失去同伴后的凄凉叫声,引发读者的同情。
最后,诗人以"君辍筵上箸,请听檐外声"呼吁,希望听到这哀鸣的人能停止杀戮,哪怕只是暂时放下筷子,倾听那来自檐外的悲鸣,寓意着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期待。整首诗情感深沉,寓言性强,揭示了对生命尊重与自然法则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