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山有癖须还债,觅句无工是不休
出处:《大麓道中》
宋 · 刘过
竹舆哑轧晓烟收,苍玉岩巉万里秋。
路转羊肠回草径,溪分燕尾绕沙洲。
爱山有癖须还债,觅句无工是不休。
晴得几时尤更好,桂花蓓蕾作针头。
路转羊肠回草径,溪分燕尾绕沙洲。
爱山有癖须还债,觅句无工是不休。
晴得几时尤更好,桂花蓓蕾作针头。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秋日山行的画面,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展示了诗人独特的情感体验与艺术风格。
“竹舆哑轧晓烟收”,诗人以动听的语言捕捉早晨竹林中烟雾渐渐散去的声音,这不仅是对自然之声的细致观察,也表现出诗人对清新幽静景象的情感偏好。
“苍玉岩巉万里秋”,这里的“苍玉”形容岩石,既指其坚硬又透露出一丝温润,暗示了诗人的审美情趣。山石在秋日阳光下显得更加壮丽,而“万里秋”则拓展了景象的广阔与深远。
“路转羊肠回草径”,诗人通过曲折蜿蜒的小路,传达出行走中的不易和探险之趣。道路如同羊肠般盘旋,引导读者进入一个隐秘而又充满生机的自然空间。
“溪分燕尾绕沙洲”,溪水细流,如燕子的尾巴在沙洲旁轻巧地划过,这不仅描摹了景物,更传递出一种柔和与优雅。
“爱山有癖须还债,觅句无工是不休。”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的执着之情,以及创作时追求完美的态度。这里的“债”暗示了一种精神上的负担,即必须将内心的感受与外界的美景融合为艺术作品。
“晴得几时尤更好,桂花蓓蕾作针头。”诗人期待着那明朗晴好的天气,也许是为了更好地捕捉自然之美。桂花蓓蕾细小如同针尖,这里不仅是对景物的精致描绘,更隐含了诗人对生活中的美好事物的珍视与期待。
整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流畅的语言,展现了诗人对于自然之美的深切感受以及艺术创作时的严谨态度。